ABS基体表面高导电铜-石墨烯复合镀层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镀层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因此电镀铜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电子材料制造领域。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高技术含量的电子产品的制造难度不断增大,对于铜镀层的质量和导电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克服这些挑战,在电镀液中加入固体颗粒形成复合镀层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解决办法,通过加入增强相可以制备得到综合性能优异的复合镀层。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二维碳纳米材料,具有极高的吸附能力和电导率,对于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此,为获得具备高导电性能的镀层,可以将其作为增强相加入到铜基体当中,用于制备铜-石墨烯(copper-graphene nanosheet,简称Cu-GNS)复合镀层。本论文以ABS(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共聚物)为基体材料,首先利用分子接合技术对其进行了表面改性,并使用化学喷镀工艺在基体上制备了均匀致密的银层,为下一步的电镀提供了良好的工艺基础。之后研究了不同电镀工艺参数对铜镀层和铜-石墨烯复合镀层形貌、沉积量、化学成分、导电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电镀工艺参数,制备了具有高导电性能的铜-石墨烯复合镀层,并探究导电增强机理,分析了铜-石墨烯复合镀层的可使用和稳定性能。最后从实际应用的角度,使用一步电沉积法在铜-石墨烯复合镀层表面制备了超疏水薄膜,赋予了其自清洁防污的性能,对高导电复合镀层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基于本论文的研究过程和结果,希望能为今后功能性电子器件的制备和研究提供启示。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环保高效的分子接合技术实现了对ABS基体的表面改性,有效避免了传统电镀前处理工艺中铬酸和胶体钯的使用。同时研究了化学镀银工艺,确定在喷镀距离20 cm和喷镀次数为30次的条件下可达到最佳喷镀工艺,并且在该工艺条件下银膜层的沉积量达到最大值。经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分析得到,所制备的膜层平整致密且是单一纯净的银膜层,这为下一步的电镀实验提供了良好的工艺基础。百格试验的结果也表明,由于分子接合作用,使基体与银膜层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化学键,有效增强了基体与银膜层间的界面结合强度。(2)确定了石墨烯浓度1 g/L、电镀时间5 min和电流密度1.5 A/dm~2为Cu-GNS复合镀层的最佳电镀工艺,在该工艺条件下制备的复合镀层中GNS分布较为均匀。此时复合镀层的电阻率为0.08 mΩ·mm,与金属纯铜的电阻率0.0175 mΩ·mm达到同一数量级。由于将具有优异导电性的GNS作为增强相加入镀层中可以改善电子的传输,使镀层晶粒间的电子传导更加有效;并且加入GNS后,填补了复合镀层中的孔隙,充当桥梁的作用连接了更多的导电通路,增加了电子传导的路径。因此相较于Cu镀层,在一定的电镀参数范围内,Cu-GNS复合镀层电阻率降低了30%~40%。将复合镀层试样接入电路当中,置于水中连续浸泡144小时,LED灯仍持续发光且亮度保持不变,电路也稳定工作,并且复合镀层未出现裂纹和起泡脱落现象,说明高导电Cu-GNS复合镀层具备良好的使用稳定性。(3)采用一步电沉积法在Cu-GNS复合镀层表面制备了自清洁防污薄膜。在沉积电压达到15 V时,Cu-GNS复合镀层表面被多肉植物叶片状的粗糙结构完全均匀覆盖,接触角达到最大值152.3°,滚动角接近0°,实现了最佳的超疏水效果,赋予了复合镀层自清洁防污的性能。通过化学成分表征,确定了所制备薄膜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低表面能物质十四酸铜,并分析其成膜反应机理。对经镀膜后的Cu-GNS复合镀层进行自清洁防污测试,复合镀层表面没有被所浸液体污染,在经过10次循环试验后复合镀层表面依然没有残留液体,并且保持干燥,表明Cu-GNS复合镀层经薄膜制备后,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了出色的自清洁防污效果。
其他文献
彩超是功能齐全的检查辅助工具之一,能够为医生提供清晰全面的图像画面,帮助医生做进一步的诊断。本文分析了飞利浦IU22彩超的基本工作原理,并就2例典型故障进行了维修方法的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福建泉州商贸流通业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在配置资源、扩大内需、搞活流通、引导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泉州市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是全国商业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都有很大提升。在此背景下,国有上市公司的制度随之完善和发展,其中财务治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直接影响国有
通过一系列试验系统研究了石灰的掺入对水泥砂浆凝结时间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的凝结时间随掺加方式和掺量的不同而不同:普通硅酸盐水泥凝结时间按纯水、饱和石灰水、
年龄结构和检测率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释新冠肺炎死亡率的国际差异尚不清楚。利用2020年3月23日至4月27日意大利、西班牙、中国和韩国的分年龄统计数据,采用死亡率分解方法,
综述二苯胺技术的发展历程,概述二苯胺合成工艺及催化剂制备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我国二苯胺行业的发展情况,并根据二苯胺行业的发展状况,对二苯胺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开发重点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