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对体育事业未来5年提出明确的发展规划“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协调发展”,可见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仍较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只能称为“体育大国”,而建设“体育强国”是我国未来体育发展的重要目标,更是辽宁省发展体育的基本准则。何为“体育强国”即做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三驾马车协调发展。而基于举国体制对竞技体育的长期重视下,我国群众体育未曾得到长足发展,辽宁省体育事业也概莫能外。因此,如何恶补其短板是辽宁省体育工作的关键所在。此外,国务院于2014年下发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发展健身跑、健步走、自行车、水上运动、登山、极限运动等群众喜闻乐见和有发展空间的项目,大力推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休闲运动项目。2016年国务院下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发展健康产业的指导思想。体育是保障健康的有效手段,群众体育更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保证。基于此,非奥运项目作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的有效手段,对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辽宁省积极响应国务院的号召,领会国家精神,印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鼓励城乡居民开展日常健身活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事业。而要发展群众体育,促进辽宁省从体育大省转变为体育强省,落实全民健身战略,非奥运项目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非奥运项目大众化、简单化和新鲜性等特点,给予社会大众更多的健身选择,亦体现了体育运动的多样性。辽宁省一直以竞技体育强省著称,从第23-30届奥运会各省金牌总数上看,辽宁省一直领先于其他各省。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辽宁省的非奥运项目发展状况,目前面临诸多困境虽是辽宁省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却也不单是辽宁省体育发展的问题。全民健身战略的有效实施与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精神领会,需突破过往体育体制的藩篱,在非奥运项目发展的根源上探寻体育发展与变革的内在动力,并从理论上升为实践。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个案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辽宁省非奥运项目发展史入手,对我国以及辽宁省非奥运项目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并界定研究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以及辽宁省的非奥运项目的价值进行剖析,包含丰富辽宁省体育文化内容、促进辽宁省全民健身发展、满足辽宁省学校体育需求、推动辽宁省体育事业开展、推进辽宁省现有体育制度完善、助推辽宁省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分析其在辽宁省体育发展中的重要位置和对辽宁省体育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现阶段辽宁省非奥运项目发展动向的解析,从辽宁省赛事发展、各市非奥运项目发展进程、辽宁省高校非奥运项目发展状况、群众体育发展状况和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探讨;对文化传播、发展手段以及发展平台进行深描和剖析,同时通过对比数据剖析辽宁省特别是省内各市的非奥运项目发展动态,并进一步推导出制约其发展的诱因,从外在与内在两个维度进行阐述辽宁省非奥运项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政策制定与资金投入失衡、社会关注度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场地器材短缺、场馆开放力度不足、人才输送受阻、竞赛开展程度低等突出矛盾与问题,为非奥运项目与辽宁省体育事业协同发展提供分析依据;基于以上研究,通过理论与实践层面对辽宁省非奥运项目发展提供四大发展战略,即:运用赛事、依托高校、围绕社区促进“木桶理论”短板问题的解决;将自组织发展模式推广到高校协会、社区居民组织;形成政府、社会、社区三位一体的多元中心治理模式;借助“影响力理论”激发项目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