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的思想内涵深远,博大精深,历百代不衰,跨异域皆仰。美学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把“仁”作为审美根基,又用契合善的美来陶冶性情,引启善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美的存在,在审美愉悦中领会到仁德,并立足于礼,最终在乐的熏陶下实现道德人格,达到理想的仁美统一的境界。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学对后世的审美方式及其精神世界的塑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纵观学术界对于孔子美学思想的研究颇多,侧重于孔子礼乐美学、伦理美学、人格美学等不同方面,但对于其仁学与美学的关系以及由仁到美的转化的论述较少,缺少对孔子美学思想核心命题的研究,对孔子美学难以形成一个理论、系统地认识。本文以仁学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以仁为美”和“里仁为美”的比较可知,孔子美学不单纯是一种伦理美学,在其美学思想中有对人与物的关怀,有内在感性的一面,他以“仁”作为美的评判标准,但不将其作为唯一的审美指标,“仁”中有仁行与仁性,在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同时也有对内在仁心的追求,在这之中有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有践仁与乐仁的统一。 本研究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对孔子的美学思想做一个总的梗概,从宏观层面分析其美学思想内涵。首先对孔子美学思想的来源做一些介绍,先秦时代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状况规约着其美学思想的内涵,成为孔子美学思想形成的重要渊源;接下来探讨“仁”与“美”的关系,《论语》中所呈现的看似零散的美学观点都是围绕着仁学的内核来展开。“里仁为美”,这主要关涉到仁与美的关系,“仁”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核心,从对仁的含义的阐释,到对仁与美关系的解读,可以对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有一个宏观、明晰的把握。第二、三、四部分论述孔子美学思想内涵,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人格美论、艺术美论与自然美论之中。第二部分主要阐述“里仁为美”的思想在人格中的体现。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是按照一定的礼仪规范与宗法关系相互依存的人,通过礼的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实现人格的仁性之美;其人格美主要表现在守礼遵仁和以仁为乐两个方面,把礼视为塑造内在之仁的有效方式,通过仁与礼的融合实现以仁为乐的审美境界;第三部分则围绕着艺术之美展开。孔子将艺与仁、德相联系,视艺术为亲仁、乐仁与践仁的重要途径。艺术的仁之美主要体现在诗与乐之中,通过中和、美善统一的审美标准以及文质彬彬的审美创作手法逐步实现艺术的仁性思想内涵与表现形式的完美结合;第四部分着重论述孔子的自然美论,孔子“里仁为美”的思想虽还是以人的价值尺度选择审美客体,以仁取物,但从孔子对自然的态度中透露出对自然万物的生命关怀,在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得以共生;最后主要阐述一下“里仁为美”的美学思想价值。其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今天的人类有必要不断回溯历史,汲取其合理的思想内核,以促进其实现现代转化,从而可以为中国现代性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因此,对孔子“里仁为美”美学思想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