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学区管理体制即打破乡镇各学校间的行政区划,重新整合学校划分学区,以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优秀人才交流,使各学校优质均衡发展。河北省农村学区管理体制是在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农村生源减少、“分级办学、以县为主”管理面临困境的背景下提出的。在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追求教育公平的当代社会,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问题凸显。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降低,我国义务教育适龄儿童的人数也在减少,农村地区出现资源配备过程与学生人数不足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以县为主”的管理方式也面临难以监管到位的困境,农村学区管理体制应运而生。农村学区管理体制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在采用实地调查法对河北省保定市白团学区进行了调研后,得出了很多重要的结论。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学区管理体制在诸多方面还有所不足:教职工对学区缺乏认识导致相关工作难以展开、学区与各学校的权责利关系还未理顺、教学教研工作经费欠缺、教研活动形式化、人事与资源管理政策不到位、监督和评价机制有待完善等。呈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观念意识的转变需要时间、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僵化、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财政体系方面的不足、农村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基础薄弱、缺乏相关规章制度、利益主体的矛盾阻碍教师正常流动以及“管办评”一体的模式使评价监督形同虚设等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不同方面着手,第一,明确政府与学区、学校间的权责关系;第二,加大财政投入,同时做好资金的分配监管工作;第三,增强学区的管理效能,加强教师的归属感;第四,健全学区教研组织,重视网络的作用;第五,完善人事管理制度,促进优秀教师流动,等等。农村学区管理体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多地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完善学区制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