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气混输技术是针对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和输送的特种技术,油气混输泵作为能够同时输送原油和石油伴生气的设备,成为了油气混输技术的关键设备。轴流式混输泵因其输送流量大、能适应高含气率工况和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轴流式油气混输泵设计中的结构参数多是依据轴流泵的设计经验取得,未必是轴流式混输泵最佳参数。本课题以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变化对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压缩单元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8YFB0606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混输技术是针对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和输送的特种技术,油气混输泵作为能够同时输送原油和石油伴生气的设备,成为了油气混输技术的关键设备。轴流式混输泵因其输送流量大、能适应高含气率工况和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应用。但目前轴流式油气混输泵设计中的结构参数多是依据轴流泵的设计经验取得,未必是轴流式混输泵最佳参数。本课题以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结构参数变化对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压缩单元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1.叶片厚度沿半径方向变化规律对混输泵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参考叶片排挤系数,定义参数ξ表征叶片在叶栅流面内面积占比。其次,分别以原混输泵动叶和静叶叶片参数为初始叶片结构参数,调整动叶和静叶各叶栅流面内系数ξ的值,反解求得不同叶栅流面内叶片厚度,并完成模型的建立。最终,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道内气液分布情况与流道内半径方向的压力梯度有关,流道内沿半径方向压力梯度越大,气液分离越严重;当动叶Ⅱ、Ⅲ、Ⅳ流面内的叶片面积占比增加0.01时,动叶流道内沿半径方向压力梯度最低,气液分离程度降低,有利于气体从流道排出和提高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水力性能,在大流量工况下效率增加了2.1%;当静叶叶栅流面内的叶片面积占比增加0.01时,混输泵效率影响不大。2.静叶安放角变化规律对混输泵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依据速度三角形和静叶进口无冲击条件确定静叶进、出口安放角。然后,利用流线方程和Matlab软件相结合,得出安放角线性变化和非线性变化规律的静叶翼型。结果表明:静叶安放角变化规律对静叶流道内气体分布产生的影响明显;通过数值模模拟发现:在气体体积分数GVF=0.1工况下安放角按照方案3变化规律的静叶水力性能最优,相比线性变化的静叶其效率增加了1.2%;就压力负载而言,安放角按线性变化的静叶模型的压力负载分布更接近理想状态,安放角沿轴面流线非线性变化的静叶压力面与吸力面的最大压差位置随着流道长度增加逐渐移向静叶出口边。3.轮毂形状对混输泵水力性能影响的研究。首先,依据混输泵结构特点提出过水断面轮毂比控制轮毂形状的方法。然后,以直锥形轮毂为原模型在保证动静进口边轮毂比、动静叶轴向长度不变和轮缘半径不变的前提下,通过控制各截面轮毂比的变化得到5种曲面形轮毂。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流道内气体聚集阻碍了流动介质的轴向流动,曲面轮毂可以降低气体阻碍程度;增加轮毂中间段半径可以降低流道内沿半径方向的压力梯度,动叶及静叶的进、出口边的漩涡程度和二次流程度均降低,且静叶流道内压力先上升再降低,其中L4模型流场内的流动介质流动更稳定,气液分离程度最低,综合水力性能最优。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在能源系统所占比重将大幅提高,超低温阀门作为液化天然气输送系统中的主要控制设备,其可靠性对于LNG全产业链至关重要。本文针对超低温阀门隔离滴盘表面结冰引起阀门失效的问题,分析了隔离滴盘结冰现象的成型机理,以减少隔离滴盘表面冷凝液堆积为研究目标,提出了隔离滴盘结构优化方案,分为两方面进行研究:微观的隔离滴盘壁面接触角和宏观的隔离滴盘倾斜角。基于Young-La
成品汽油调和作为各种汽油产品不可或缺的生产过程,在石油炼化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油品质量则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在成品汽油的生产过程中,建立行之有效的配方模型,以严格控制组分油的添加,是确保成品油质量和企业效益提升的基础。因此,本文受成品汽油调和过程中提升一次调和成功率和卡边生产需求的驱动,围绕调和配方的建模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为解决油品生产中质量过剩和一次调
聚合物凝胶因具有特殊的吸水堵水性及结构和性能的可调控性,被研发成为一种极具应用潜力的新型暂堵剂,具有堵水和驱油双重功能,是当前压裂暂堵剂研究的重要方向和热点。本文以丙烯酰胺和丙烯酸为共聚单体,运用传统的溶液聚合和纳米复合技术制备出具有特殊堵水性能的P(AA-AM)/MMT聚合物复合凝胶暂堵剂,并将其作为堵水基体材料。采用自组装技术,辅以具有温敏、相变功能的材料组装成不同的表面层,制备出具有多级结构
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资源,一直以来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气液混输技术决定了能源的开采、存储及输送,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以螺旋轴流式气液混输泵作为原模型进行改型设计,基于Fluent求解器下欧拉多相流模型及SST‐湍流模型对混输泵进行数值计算,并与试验数据对比验证数值计算法的准确性。通过结合航空翼型和风机翼型的设计理论,确定了螺旋轴流式气液混输泵复合翼型的设计方案。为了研究复合翼型对螺旋
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开发一种高性能的工程胎用橡胶材料。乳聚丁苯橡胶(ESBR)因其优异的拉伸、撕裂及屈挠性能而成为极具应用前景的胎用橡胶材料之一。然而单一的ESBR并不能满足工程胎高强度、高耐磨等性能的需要,通过对ESBR的复合改性,制备高强度、高耐磨、耐刺穿的改性乳聚丁苯橡胶工程胎用复合橡胶材料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本文充分利用混炼型聚氨酯(MPU)的性能优势,通过对ESBR的复
随着人们对于水合物的不断研究,水合物的相关技术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而对于水合物开发及储运过程中,当气体与水相结合并达到水合物形成温压条件时,管道中会再次生成水合物从而堵塞管道。基于此,本研究搭建了一套多用途环境友好型水合物生成实验平台,研究的重点是不同颗粒级配下不同一次分解压力、分解时间对水合物二次形成的动力学影响。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降温法使甲烷水合物在不同颗粒砂样的多孔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粒径和Zeta电位、傅里叶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荧光光谱以及表面疏水性对小米四种蛋白组分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微观状态下的清蛋白和球蛋白存在簇状结构,有聚集成块的趋势,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形状完好,没有融合,但堆积程度高,醇溶蛋白亚基带分布明显清晰,亚基分子质量小且不杂乱,清蛋白、球蛋白和谷蛋白亚基带分布广泛,球蛋白的粒径分布区间小,强度高,谷蛋
油气混输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运输的核心技术,目前为止油气混输技术已经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历史了。我国油气混输的研究起步晚,发展较慢,系统深入的研究相对较少,设计理论尚不成熟。油气混输技术离不开的核心设备就是混输泵,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因其结构紧凑、耐磨损、流量大、效率高以及对含气率的不敏感等一系列优点在多种油气混输泵中脱颖而出。现阶段对螺旋轴流式油气混输泵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进行优化改良从而达到效率性能
压力管道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而腐蚀缺陷是导致压力管道失效的重要因素。因此,准确预测含腐蚀缺陷管道的剩余强度对保障压力管道安全稳定运行尤为重要。目前,在使用传统评价方法对含缺陷管道进行剩余强度预测时还存在着精度低、方法复杂的缺点。国内外虽然利用有限元等方法针对管道缺陷开展了大量研究,但针对管道缺陷的发展趋势和缺陷发展后的管道剩余强度并未开展深入研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BP神经网络(BP
深海石油天然气的有效开发能够保障中国能源的安全供给,也是未来石油天然气稳产增产的主战场。以多相增压泵为核心的气液混输技术是油气田开采和输送的核心技术之一。其中,螺旋轴流式气液混输泵凭借输运流量大、对含砂颗粒不敏感等优势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气液两相间的密度差,混合介质在叶轮旋转作用下受到的离心力存在差异,进而导致气液混输过程中产生气液分离和气团堵塞流道等问题,严重影响混输泵的混输性能。本文以螺旋轴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