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封闭式的,都会和其它民族进行接触和交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当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时,语言始终站在冲击最为强烈的前沿。因此,文化交流与融合总会在语言中留下深刻的痕迹。而最能体现这种痕迹的,莫过于外来语了。“一种语言从别种语言里吸取过来的词语”,叫做“外来词”(foreignword),也叫做“借词”或“外来语”。有的语言学著作则统称之为“借词”[1]。汉语发展到今天,外来词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不可忽视,使用范围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Gene(基因,遗传因子),托福(TOEFL),E-mail(电子邮件),开party(晚会,舞会)……现代人要是听不懂这样的词汇,就意味着要被社会淘汰了。这些词汇本来是源自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语言,现在已经被汉语吸收并接受了,还成为汉语中运用频率非常高的词汇。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的日益频繁,汉语与外民族语言文化接触也将更加密切,许多外来词已经非常“轻松”地融入到汉语的大家庭之中,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交谈中,逐渐被人接受,并被广泛使用。不少外来词简洁、凝练,表意效果十分显著,让人易记易理解,使人们与外界的交流更加便利,如今,众多的中国人都能理解和使用WTO、CD、IQ等词汇,并没有感到别扭。而且,外来词语的不断进入,使汉语变得丰富和生动,给语言生活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形成了一种引人注目的社会文化现象。因此,人们可以从外来词中窥见到文化的方方面面,并通过词语借用方式来发掘沉淀在一种原理结构中的深层内蕴。本论文就外来词进入汉语的历史来源、其存在的形式及特征、翻译技巧、这些外来词对民族传统观念和文化的影响以及外来词在汉语中所存在的问题和对待外来词的原则、态度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