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残膜回收机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m8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膜种植具有提高地表温度、抑制杂草生长、减少作物生长周期、提高作物产量的优势,但由于栽培作物多样性、地表条件复杂及地膜强度等因素,导致残膜机械化回收存在回收率低、含杂率高、易缠绕堵塞等问题。本文在调研青海省马铃薯种植模式和残膜回收现状基础上,分析影响残膜回收的瓶颈因素,提出了新的马铃薯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并开展配套机具的研发。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提出了马铃薯残膜回收机械化技术及配套机具的设计方案。在青海省马铃薯典型种植地区对马铃薯的种植农艺和残膜回收前的地表状况开展调研,分析了机械收获和残膜回收作业环节配套机具及作业质量,总结出制约残膜回收质量的因素,最终确定了在马铃薯收获前进行地膜回收,以碎土辊疏松膜上覆土、聚束环对残膜聚束并提升一定的高度、拍打机构清理膜上杂物、双辊输送集膜箱收集的马铃薯残膜机械化回收技术,并确定了配套机具的总体设计方案。(2)设计了一种单翼铲起膜、中间双翼铲托膜的新型起膜装置。基于减小机具阻力的原则确定起膜铲的参数:铲面倾角28°,长度280 mm,横截面宽度210 mm,翼铲张角62°;运用ANSYS对起膜铲进行静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大应力出现在螺栓孔处,为137.65 MPa,最大应变出现在铲柄最远处,其最大应力小于其材料的屈服极限235 MPa,且最大应变出现位置不影响铲的工作性能。(3)设计了碎土辊和拍打机构联动的膜土分离装置。开展了板结土剪切力学性能试验,确定了碎土最佳剪切力为1556 Pa。运用EDEM和Adams对膜土分离机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碎土辊碎土齿个数为20、碎土齿宽度为15 mm、碎土齿高度为20 mm、行程限位滑块行程为30 mm、偏心轮转速为60 r/min时,膜土分离效果最好。(4)设计了聚束环聚束、双辊输送式集膜装置。根据技术方案对聚束地膜力学特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其最大拉断力是单层地膜的2.1倍,伸长量较单层地膜提高了54.762 mm,断裂标称应变比单层地膜提高了55%;对集膜装置输送力进行分析,当输送机构的输送辊直径为110 mm、工作间隙2 mm时,其输送力远远小于聚束地膜的整体拉断力183.7 N;对设计的集膜装置搭建试验平台,台架试验结果表明将输送辊间距调节为2 mm,地轮速度维持在2-3 km/h,残膜通过性良好,无断裂现象的发生。(5)对传动系统和机架进行设计。在通过马铃薯种植农艺参数确定地轮参数的基础上,确定了两部分传动系统的基本参数,计算得出拍打机构与地轮传动比为3:1,集膜装置与地轮传动比为6:1。通过传动比确定地轮左轮齿轮齿数为30、拍打机构齿轮齿数为12、右地轮齿轮齿数为36、过桥齿轮外轮齿数为12、过桥齿轮内轮齿数为36、集膜辊上辊齿轮齿数为12。通过前期对马铃薯种植农艺的调研确定机具的整体尺寸为长1680 mm、宽1400 mm、高800 mm,对机架进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机架的固有频率在17.589 Hz到70.299 Hz之间,机架的主要振动发生在机架两边,主要集中在机架尾部,即集膜辊所在处,通过6阶振型云图中可以看出,机架不会发生共振现象。(6)完成样机的试制与田间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输送辊上下辊间距在2 mm、机具速度2 km/h时,地膜无发生断裂现象,通过性良好,残膜含杂率6.83%。
其他文献
化石燃料的过度使用和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使得全球面临能源枯竭的危机。沼气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燃料,可以用来缓和能源危机和提高全球的生态系统效应。厌氧消化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型的,通过低廉、丰富的木质纤维素原料转化为沼气的方法。由于木质纤维素原料独特的交联结构,使得其在厌氧消化水解过程受到限制,转化效率低,因此木质纤维素原料的预处理技术成为提高生物质转化效率的研究热点之一。此外,得益于微生物电催化
水利枢纽是为了实现兴利除害的目标,在河流或渠道中修建各类构筑物而组合成的综合体,枢纽由多种建筑物构成,包括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取水建筑物及专门建筑物等,其中挡水建筑物与泄水建筑物是枢纽关键部分,保障着水利枢纽安全运行,挡水建筑物拦蓄河流,泄水建筑物承担着宣泄洪水的功能。对历史上发生事故的水利枢纽进行失事原因分析后发现,归因于泄水建筑物自身问题的事故占到了很大比重,因此有必要针对水利枢纽中泄水建
针对机械式精量排种器充种口种子堆积起拱阻碍充种、清种辅助装置不适应高速作业的问题,本文以提高充种效率,简化清种过程为目标,以控制充种、清种过程前后种子的排列方式为设计思路,设计了一种导种槽式高速精量排种器,综合应用理论分析、离散元仿真、高速摄影技术、台架试验及田间试验等方法,确定了排种器的设计方案及关键部件的结构参数,为研制适应高速田间作业的机械式大豆排种器提供了技术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猕猴桃精准授粉是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授粉喷头的稳定对靶决定花朵的花粉用量和授粉效果。猕猴桃果园地面凹凸起伏,引起作业平台偏斜,导致授粉喷头对靶失效,底盘调姿控制是提高授粉对靶精度的关键。本论文针对靶向授粉作业的底盘调平需求,根据田间作业中授粉机底盘姿态变化范围,设计双横臂悬架调姿态结构;采用互补融合滤波算法获取车架实时姿态,提出以中心点不动式运动解算算法,构建了底盘动态调控系统,初步实现了猕猴桃授
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因其良好的溶解与催化能力,可催化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本文综述了离子液体和低共熔溶剂催化CO2转化为有机碳酸酯的研究进展,分析了CO2与醇生成直链碳酸酯以及与环氧化物生成环状碳酸酯的反应机理;介绍了传统型、质子型、功能化离子液体以及由氯化胆碱、季铵盐与季膦盐、有机碱等作为氢键受体组成的低共熔溶剂,及其在CO2转化为直链和环状碳酸酯反应中的催化性能;总结了此两类反应中离子液
针对机械式排种器高速作业条件下出现排种精度下降、株距均匀性差等问题,本文提出利用导流板与排种盘锥面改变内层种群相对静止状态,提升外层待充种群的运动速度与充填力的技术思路,设计了一种锥面导流式大豆高速精量排种器。通过排种器工作过程的理论分析及结构设计、参数仿真试验、台架试验、振动工况试验、田间试验,完成了排种器结构优化,并探明了振动工况对排种器作业性能的影响,为机械式高速精量排种器的设计与性能提升提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经作物,但马铃薯生产的收获环节还以机械挖掘、人工捡拾为主。人工捡拾虽具有捡拾率高、损伤率小等优点,但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的良性发展。受农艺要求及地块条件的限制,大多马铃薯生产区不适应联合收获,研发配套的马铃薯捡拾机械对提高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具有现实意义。前期设计的圆盘式马铃薯捡拾装置虽然能基本满足捡拾要求,但是还存在捡拾率不高,同时也有壅土、雍薯现象
中国是荞麦的发源地,有2000多年历史,在种植荞麦方面有丰富的经验。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进行荞麦种植并逐渐形成了甜荞和苦荞两大种植类型,分布地区横跨东北、西北和华北。目前由于我国荞麦穴播机专业技术和机械相对欠缺以及生产力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仍以人工进行播种为主。现阶段荞麦穴播机械设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播种机械设备缺乏且播种合格率低、均匀性差和效率低等问题。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在满足荞麦穴
渡槽是一种常见的渠系输水建筑物,在各大灌区的水资源调配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陕西关中地区大部分渡槽属于混凝土结构,材料耐久性直接影响到混凝土结构能否达到预定的服役年限。造成材料耐久性劣化的因素纷繁复杂,主要分为两大类:由设计施工缺陷引起的病害和环境中有害介质侵蚀作用诱发的病害。为了确保关中地区在役渡槽的安全运行,对混凝土渡槽进行耐久性评定和寿命预测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科研课题,对
在非冻土地区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建设中渠道的水力性能是主要的考虑因素,目前已有多种形式的渠道断面具有良好的水力性能。在季节性冻土地区,由于冬季在负温的作用下,土壤中的水分发生冻结,引起下部水分的迁移,当冰晶体和未冻水的体积超过孔隙率,土壤即发生膨胀,挤压混凝土衬砌结构而导致破坏,影响渠道工程的正常运行和防渗效果。抛物线形渠道具有良好的输水和输沙能力,抗冻胀性能好,近年来已经在渠道防渗衬砌工程建设中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