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探讨J.希利斯·米勒的阅读伦理观。米勒在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德里达延异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阅读伦理观。他认为:阅读是一种做事,阅读行为是一种伦理行为。文学语言的修辞性、异质性和述行性决定了通过阅读实现认知的不可能性,阅读不再是一种认知行为,而是伦理行为。因此,读者在阅读时必然承担了阅读的伦理责任。 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选题的研究意义及米勒阅读伦理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一章分析米勒阅读伦理观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时代背景阐述米勒阅读伦理观产生的现实语境,理论基础则着重介绍与米勒阅读伦理观相关的理论概念,述行理论、延异观以及米勒的异质性重复理论都是阅读伦理观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并说明阅读伦理观不仅是解构主义的一部分还是叙事伦理学的一部分。 第二章探讨米勒阅读伦理观的发生机制。米勒认为阅读是一种行为,具有能够做成某事的述行效果。这样的述行行为必然是伦理的,所以阅读伦理既不是社会伦理也不是故事伦理,而是关于阅读和语言的伦理,是读者对阅读伦理时刻的语言命令的回应。在阅读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伦理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既是语言的也是伦理的。读者面对伦理时刻的语言命令,必须进行回应,但是这种回应又是自由的,读者拥有自由阐释的权利。阅读的述行作用决定了阅读行为的社会影响性,米勒的阅读伦理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一种社会生活实践。 第三章讨论米勒阅读伦理观的四个维度: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文学话语是一种包含了作者、叙述者、人物和读者四个维度在内的述行性话语,文学语言本身内含异质性和修辞性,经由文学语言建构出来的作者、叙述者和读者天然地具有矛盾异质的双重面相。面对开放异质的文本空间,面对双重游离的作者、叙述者和文本人物,阅读过程中的读者不仅应是美学的读者,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文本,同时还应该是伦理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具有自己独立的伦理判断。 第四章论述米勒阅读伦理的实现策略,通过解读米勒修辞性阅读和非逻辑式阅读两种阅读方式,教会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放弃追寻文本意义的统一性和确定性的强烈愿望,承认文本空间的异质性和多重性,从而通过异质性阅读真正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和多重意义。读者拥有自由解读文本的选择,但是同时还有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自由意味着尊重文本基础上的伦理选择。 最后,结语部分讨论在后现代的社会语境中我们需要怎样的阅读伦理。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使自由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但是人们失去了道德伦理的自律,放纵堕落的行为使人们失去了真正的自由。当下的我们不仅需要阅读更需要伦理。米勒的阅读伦理是一种语境化、建构性的伦理,虽然不再具有社会理性伦理般的总体性规约作用,却是一种规约个体行为的个体性伦理。米勒的阅读伦理,希望通过文本阅读过程中的个体性伦理,对人们产生道德的影响,使人们重新享有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