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渐兴的文化“寻根”热潮,为京味文学的提出与兴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文化语境。评论界对这一创作的源头进行了追认,指出老舍是京味文学创作的第一代。老舍开创了用北京方言写北京民情风俗、道北京人文故事的先河。老舍一直被称为“市民文化的批判者”,虽然对市民文化的过熟性给予了不遗余力的讽刺和批判,但是他的批判中也含有了温情的东西,即对部分文化传统的欣赏与偏爱。在80年代自觉以北京话、讲北京事、写北京人、画北京风俗、道北京情、以北京为发生场的邓友梅等作家,被认定为第二代京味作家。对故都北京的各种民情风俗、文化现象进行寻觅与审视,进而成为一种留恋,这在邓友梅、陈建功、林斤澜、韩少华等身上都可以看出对这一预定主题的自觉选择。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大潮的涌起,第三代京味作家也应运而生,主要以王朔、冯小刚、刘恒、刘一达等为代表。他们把京味文学从美学热潮引向商业热潮,使小说与影视创作在90年代达到美学追求与商业旺销的双赢。刘一达以北京传统文化为创作主旨,通过文学形象追忆逝去的点点滴滴,他用纯正的北京京味儿语言,描写了当代北京的人与城的风貌,其中不少作品也刻画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现状,书写了对逐渐逝去的“京味儿”的流连与遗憾。在读他的作品时,能深刻地感觉到正宗的北京民情风俗,你好象就置身于北京的旧城与新城之中。在刻画人物上,刘一达以他敏锐的眼光捕捉到了北京人历史积淀下的文化性格,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北京人提供了很好的文化范本。具有很高的文化学、社会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