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子痫前期(PE)是以妊娠20周后新发高血压、蛋白尿和器官功能受累为特征的一组症候群。发生率为2-8%,且近年来有增高趋势。PE严重威胁母胎安全,并具有远期高血压发生的风险。PE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动脉粥样硬化(AS)是高血压发生的亚临床状态,有研究发现PE孕妇产后出现持续的血管功能障碍,被认为是一种亚临床AS表现。Lp-PLA2是一个与AS密切相关的生物标志物,已有研究发现PE患者血清Lp-PLA2水平升高,但Lp-PLA2与PE患者产后高血压发生的关系尚不清楚。 目的: 通过检测PE和正常孕妇产前及产后Lp-PLA2、TC、TG、LDL-C和HDL-C水平,追踪观察PE和正常孕妇产后高血压发生情况,评估Lp-PLA2与PE患者产后高血压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并通过ROC曲线分析探讨Lp-PLA2对产后高血压的预测作用。筛选早期预测PE产后高血压发生的生物学标志物。 方法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临床资料和血清标本均来源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妇女儿童医院产科妊娠期代谢性疾病(GMD)资料库。本单位自2008年起收集整理并建立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代谢综合症以及正常孕产妇临床研究资料库,所有病例均于孕早期14周前登记入组,孕期定期在我院产检,分别于孕早期、孕中期及孕晚期行脂代谢、糖代谢、肝功能、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等检查,并进行母胎监护和记录母胎妊娠结局。 本研究随访资料库中PE患者206例(平均年龄29.3岁,平均孕周36.6周)、正常孕妇334例(平均年龄28.7岁,平均孕周37.4周)。召回PE患者153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孕周36.4周),正常孕妇132例(平均年龄27.4岁,平均孕周37.6周)作为研究对象。 从本院GMD资料库中提取PE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产次、身高、孕前体重、诊断时血压;诊断时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从本院GMD标本库中提取PE患者诊断时肘静脉血血清标本。根据相应孕周提取正常孕妇一般资料、血脂和血清标本。 计算所有研究对象基础体质指数(BMI)。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Lp-PLA2水平。 对研究对象进行产后随访并统一召回。召回人数285人,其中PE组153例,平均产后时间2.44年,产后最长时间3.03年,最短时间1.64年。正常孕妇132例,平均产后时间2.42年,产后最长时间2.99年,最短时间1.61年。询问并记录研究对象产后健康情况、再次妊娠情况。测量其身高、体重、血压,同时检测其Lp-PLA2、TC、TG、LDL-C和HDL-C水平。研究PE患者产后高血压发生情况,评价Lp-PLA2水平与PE产后高血压发生的相关性。 本研究应用SPSS17.0软件(Chicago,IL)进行统计学分析。卡方检验用于率的比较。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变量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则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形式表达。产前Lp-PLA2与孕期血压、孕前体重指数和孕期血脂间的两两关系如参数服从正态分布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不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根据PE患者产后是否发生高血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逐步法)分析发病的产前相关因素。以双侧p<0.05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PE患者产前Lp-PLA2对产后高血压诊断预测价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ROC曲线分析均采用MedCalc软件(version12.5.0.0)。 结果: 1.产前两组一般情况比较:PE组和正常孕妇组平均年龄为(28.4±4.7 vs27.4±4.5)岁、产次为(1.41±0.58 vs1.46±0.7)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前BMI为(22±3.3 vs20.2±1.8)kg/m2、SBP(154.87±16.06 vs112.59±10.42)mmHg、DBP(97.60±11.67 vs68.74±7.59)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2.产前两组脂代谢情况比较:PE组和正常孕妇组TC为(6.13±1.38 vs5.83±1.16) mmol/L、TG为(3.57±1.48 vs2.85±1.31)mmol/L、LDL-C为(3.14±0.82 vs2.83±0.67)mmol/L,HDL-C为(1.34±0.62 vs1.52±0.38)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产前两组血清Lp-PLA2水平比较:PE组和正常孕妇组血清Lp-PLA2水平为(210.67±17.98 vs174.72±30.2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4.产前两组Lp-PLA2与孕前BMI、血压、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PE组Lp-PLA2与SBP(r=0.31)、LDL-C(r=0.37)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孕前BMI(r=0.13)、DBP(r=0.12)、TC(r=0.08)、TG(r=0.13)和HDL-C(r=0.17)无相关性(p>0.05)。正常孕妇组Lp-PLA2与LDL-C(r=0.59)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与孕前BMI(r=0.09)、SBP(r=0.12)、DBP(r=0.05)、TC(r=0.16)、TG(r=0.12)和HDL-C(r=0.08)无相关性(p>0.05)。 5.产后两组高血压发生情况:153例PE患者产后高血压患病人数41人,发生率为26.8%(41/153);产后高血压前期发生人数57人,发生率为37.3%(57/153)。132例正常孕妇无一例发生产后高血压;产后高血压前期发生人数17人,发生率为12.9%(17/132)。PE组产后高血压、产后高血压前期发生率均高于正常孕妇组[37.3% vs12.9%,χ2=20.6(p<0.01)]。 6.PE组脂代谢指标和Lp-PLA2水平产前产后变化:与产前相比,PE组产后TC(5.01±1.17 vs6.13±1.38)mmol/L、TG(1.21±0.75 vs3.57±1.48)mmol/L、LDL-C(2.71±0.82 vs3.14±0.82)mmol/L均显著下降(p<0.01),HDL-C(1.19±0.32 vs1.34±0.62)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产后Lp-PLA2(225.88±13.42vs210.67±17.98)ng/ml显著升高(P<0.001)。 7.正常孕妇组脂代谢指标和Lp-PLA2水平产前产后变化:与产前相比,正常孕妇组产后TC(4.9±1.19 vs5.82±1.16)mmol/L、TG(0.9±0.53 vs2.85±1.32) mmol/L、LDL-C(2.46±0.65 vs2.92±0.86)mmol/L、HDL-C(1.31±0.25 vs1.51±0.38)mmol/L和Lp-PLA2(166.41±22.83vs174.72±30.26)ng/ml均显著下降(p<0.01)。 8.PE产后高血压发生与产前影响因子Logistic回归分析:以PE产后是否发生高血压为因变量,以年龄、孕前BMI、产前BP、产前脂代谢指标(TC、TG、HDL-C、LDL-C)和产前Lp-PLA2为自变量,PE产后高血压与Lp-PLA2、HDL-C和LDL-C有相关性(p<0.05)。校正其他因素后,产前Lp-PLA2水平仍和PE产后高血压相关,是PE产后发生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4,95% CI1.086-1.185,p<0.001)。 9.PE患者产前Lp-PLA2水平对产后高血压预测评价:PE产后高血压患者产前Lp-PLA2水平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88(95% CI0.82-0.92,p<0.001),说明PE患者产前Lp-PLA2水平对产后高血压发病具有预测作用。以217.75ng/ml为界值,此时诊断产后高血压的灵敏度为73.2%,特异度为86.6%,阳性预测值为66%,阴性预测值为89.2%。 结论 1.与正常孕妇相比PE患者产前TC、TG、LDL-C显著升高,提示PE患者产前存在有脂代谢紊乱。 2.与正常孕妇相比PE患者产前Lp-PLA2显著升高,与收缩压、LDL-C呈正相关,提示Lp-PLA2可能参与PE的病理生理过程。 3.PE患者产后高血压发生率升高,高血压是远期心血管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提示PE患者远期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增大。 4.PE患者产后高血压前期发生率升高,高血压前期人群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提示PE患者产后具有发生高血压的倾向。 5.PE患者产前Lp-PLA2是产后高血压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具有预测产后高血压发生的作用。 6.PE产后Lp-PLA2水平表现为持续升高,这种现象的出现可能和子痫前期患者孕期脂代谢异常导致单核细胞产生代谢记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