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滇西北地区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西藏和四川三省区的交界处,该地区生态类型丰富,生物多样性突出,生态地理边缘效应明显。该州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适宜放牧的草地资源达456,700 hm2,畜牧业是当地最重要的传统生产方式之一。近年来,迪庆州的牲口数量不断攀升,过度放牧严重,草地整体呈退化趋势。因此,我们在滇西北迪庆州香格里拉县的达拉藏族村寨,对五种自然环境相同但管理和利用方式不同的土地进行系统的研究。从地上植物物种组成、土壤种子库及土壤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能为深入认识和利用管理滇西北藏区草地提供基础数据。本研究所调查的五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类型分别为:种植草地、放牧草地、刈草草地、荒山灌丛以及青稞地。经过两年多的野外调查和实验室分析,得到以下结果。(1)土壤种子库特征本研究共统计到土壤种子库植物67种,分属20科。其中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占主要部分,共18科55种;单子叶植物2科12种。其中,菊科与禾本科植物在种子库植物组成中占重要组成部分。种子库植物的生活型则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一年生草本与二年生草本比较少,没有灌木出现。我们所做两次种子萌发实验发现,初春(3月)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大于夏季(8月)种子库密度。而种植草地作为受到轻度干扰的样地,其种子库密度与植物种类均大于其他不同利用类型样地。另外,除经过翻耕的青稞地外,其他样地土壤种子库密度0-5cm层远远大于5-10cm层。且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植物组成无明显的相关性。(2)土壤性质在所调查的五种不同利用方式土地类型中,放牧草地中各种土壤养分均偏高,而根据我们对地下根系生物量的调查发现放牧草地的根系生物量为最高,可见,土壤养分含量可以影响植物的生产力。就0~15 cm土壤层的平均含水量而言,刈草草地>放牧草地>种植草地>青稞地>荒山灌丛。这说明,耕种(青稞地)使土壤干燥,荒山灌丛土壤含水量较低,与其所处的微地形有关。青稞地由于人为翻耕的原因,其表层土壤中植物根系很少,其土壤容重最大。其他4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表层土壤的容重均等于或小于1.0 g/cm3,可能是土壤层中有大量植物根系的原因。种植草地经过一次翻耕,其土壤容重小于经过多次翻耕的青稞地,大于其他3种土地利用类型。这就说明土壤植物根系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土壤容重的大小。总体上说,滇西北亚高山草地退化极为严重。但是滇西北藏族地区传统的草地管理方式—围栏刈草有利于草地生物量积累、土壤肥力提高和生物多样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