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发展以来,性别歧视语研究一直是女权主义语言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随着对性别歧视语现象的深入研究,近二十年来,语言学家和女权主义运动者还致力于性别歧视语成因和消除性别歧视语手段的探索。但相对于其他更为成熟的课题,性别歧视语研究刚刚起步,它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至今尚未被人们普遍接受。因此,性别歧视语研究任重而道远,需要做出更多卓有成效的努力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性别歧视语现象及其危害,并通过更多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减少性别歧视语现象。
为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姓名称呼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为切入点,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分析性别歧视在语言中尤其是词汇层面的表现形式。本文选择姓名称呼语为分析对象是基于以下原因:姓名称呼语是言语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反映社会群体的角色、地位、权势关系同时它本身也极具深刻的文化内涵。性别歧视语研究也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分析男女两性在语言中的地位和关系。这一共通性赋予姓名称呼语在性别歧视语研究中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通过对姓名称呼语的分析来揭示性别歧视语现象是本文的创新点。
另外,本文的研究是以大量语言现象分析为基础的,因此如何收集高信度的数据并对它们进行系统的归纳和分析至关重要。研究中姓名的数据大部分来源于布鲁斯·兰斯基花费10年时间完成的,覆盖美国50个州,受访对象超过2万人的问卷调查。称呼语方面的数据则是通过观察和记录电视节目、报刊杂志等大众传媒中的对话和访谈而获得。随后,本文作者从姓名称呼语的词汇结构、内涵外延和不对称性等角度对上述这些信度、效度都很高的数据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总结出三类存在于姓名称呼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女性形象的负面化,女性角色的边缘化和女性地位的附属化。
本文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探索了性别歧视语的形成原因:男女生理差异客观存在,但是差异不能混同于不平等,导致男女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是性别范畴化,二元化的范畴夸大男女生理差异忽视共性,并由此导致的二元化性别评价和性别期待也是性别歧视语形成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从社会进步,女性地位逐步改善,性别平等意识不断提高等角度讨论了减少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的可能性。作者认为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下,逐步减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是语言发展的大趋势。但是这条道路却是漫长而又不平坦的,因此需要更多更有效的语言规划策略,同时还需要包括教育工作者、大众传媒和政府法律机构的共同努力。其中作者针对姓名称呼语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提出的中性化和对称化等语言策略不仅有利于减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还为人们在日常交流过程中正确使用称呼语,更好的进行人际交流提供了帮助。
总之,本文的研究和探索不仅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性别歧视语及其危害,同时还为减少性别歧视语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具体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