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的活跃程度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活力的大小。虽然,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所占地位愈显重要,特别是在创造就业机会、强化工业竞争力以及技术与管理创新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兴趣。但高贡献率并不能说明其企业运转的高效率。近年来,中小企业“反经济信用行为”频繁爆发,加上外部信用环境不断恶化,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影响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形象和竞争力。更为重要的是因信用缺失导致企业融资困难、管理机制转型缓慢、市场开拓受阻,其结果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做强做大。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于信用管理中小企业比大型企业具有更大的依赖性。 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是关系到市场经济质量的大问题。“诚信”遭遇污染,这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和谐之音。因此,找出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根源,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中小企业信用的特征及企业信用制度的内容,并引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契约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博弈论等,旨在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 然后,从商业信用、生产信用、融资信用、财务信用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表现,企业信用的缺失不但给我国宏观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危害,而且制约了中小企业本身的发展;接着,运用制度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从企业信用意识、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外部支撑体系、政府行为等四个方面,剖析了中小企业信用缺失的深层原因,为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制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之后,介绍和综述了发达国家信用制度的三种模式及借鉴经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分析。本研究认为,我国应该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 最后,针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的特点,提出从五个方面构建我国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即以企业内部信用管理机制为根本,从企业内部治理着眼,形成有效的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体系;以信用传递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自律机制为手段,从企业外部环境入手,创造良好的企业外部信用环境,从而形成一个规范而有效的中小企业信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