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部门FDI对TFP波动的贡献度评估——基于粮食主产区的实证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8716979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是公认的农业大国,但一直未能迈入农业强国之列。为了促进农业更好的发展,从2004年起中央政府连续七年“一号文件”聚焦农业,财政支农效果显著。欣喜之余,更应注意到中国农业延续着粗放增长模式,科技进步的贡献与农业强国相比存在显著差距。一方面,增长理论告诉我们,落后国家农业部门资金和技术缺陷可借助外部资金引致的后发优势加以弥补;另一方面,随着入世过渡期在2006年底业已结束,农业部门对外开放的滞后效应也将逐步显现。因此在此背景下,检验农业部门FDI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影响的现实意义不言而喻。   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首先在随机前沿视角下将农业TFP分解为技术效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率,并得出FDI主要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两大渠道影响东道国农业TFP,母国FDI动机和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对农业FDI作用的发挥具有决定性作用,只有二者实现了有机结合,农业FDI的技术溢出才能顺利实现。然后,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FDI的直接和间接作用机制囊括其中,设计了东道国农业TFP的决定模型,并创新性引入了非线性门槛面板模型以准确把握东道国技术吸收能力的动态变化。在此基础上,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一方面,测算并分解了粮食主产区12省份1999~2009年农业TFP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评估并检验了农业FDI对TFP的总体影响与省际差异。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农业TFP呈现阶段性变化趋势,技术进步是TFP提高的主要源泉,技术效率的随机波动和规模效率的持续低迷对TFP产生了不利冲击,而且12省份农业TFP呈迥异变化态势;FDI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农业TFP的提高,但其影响不仅在大小而且在方向上都存在显著省际差异,门槛面板回归结果显示,农业FDI规模和技术含量、农业开放度和技术吸收能力、机械和化肥投入以及配套设施的差异使然。   本文最后揭示了研究的基本结论,并从农业FDI来源国和接收方两个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如何吸引高质量农业FDI,提高各省自身技术消化吸收能力以及畅通农业FDI生产率溢出的传导机制的可行并且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以期促使农业FDI更好地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其他文献
<正>时光荏苒,流年匆匆。眨眼间,2018年也即将走到终点。当岁月的激情渐渐远去,生活的湖面终将回归平静。数码相机市场也一样,在经历了前些年全民摄影的高潮之后,近两年又慢
信用卡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个人信用和支付工具,与有形产品的区别在于它的服务期很长,银行的收入来源基本上是在持卡者对功能的使用中才能实现。近年来,国内信用卡市场呈现快速、
为了得到某种产品,在整个生产链中所排放的二氧化碳被称为“隐含碳”,在国际社会“基于生产”而非“基于消费”的二氧化碳测度模式下,发达国家可能通过贸易进行二氧化碳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