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在增强CT检查中SMV与小肠肠壁增强效应的关系,探索新型的对比剂追踪SMV技术完成增强CTE扫描的可行性,并将其与传统的主动脉上对比剂追踪技术的三期CTE图像做对比。方法:通过对无小肠病变的患者进行增强CT扫描,监测SMV与小肠肠壁的CT值以得到二者增强效应强度-时间的关系,确定扫描阈值,并对比剂追踪SMV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单期CTE增强检查,同时回顾分析行传统三期CTE增强检查的无小肠病变的患者的图像,并将这两种方法所得图像进行比较。内容:(1)选择无小肠病变者对其进行上腹部单期增强CT检查,在检查过程中,由经验丰富的放射科技师选定一个能显示十二指肠肠壁及肠系膜上静脉的层面,并设置ROI分别置于十二指肠肠壁及SMV内作为监测点,在注射对比剂后35s~55s对此层面进行连续扫描,平均间隔时间为1s,得出各个时间点上十二指肠肠壁与SMV的CT值,得出二者增强效应强度-时间的关系,并根据此关系得出肠壁增强效应最强时所对应的SMV的CT值,确定扫描阈值。(2)选择多名无消化道出血症状者对其进行增强CTE检查,不同于传统增强CT扫描将ROI置于主动脉中,而是将其置于SMV内,设定相应阈值并利用自动触发技术,完成CTE增强扫描并获取图像,将图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图像的重建并测量、记录各组段肠壁的CT值以评价其增强效应的强弱。(3)回顾分析多名曾行三期增强CTE且诊断阴性者,其扫描技术为利用传统的主动脉追踪技术,将ROI置于膈下1cm的腹主动脉内,设定相应阈值,利用自动触发扫描技术完成动脉期、肠道期及门脉期三期增强CTE扫描并获取图像,将图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图像的重建并分别测量、记录动脉期、肠道期及门脉期三个期相下各组段肠壁的CT值以评价其增强效应的强弱,并与(2)中单期增强CTE所得图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由两名以上有多年腹部CT诊断经验的副主任(或以上职称)医师对(2)及(3)中所得图像的诊断效能进行双盲对比。结果:(1)CTE受检者的SMV到达峰值的平均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45.83±6.037s,十二指肠肠壁到达峰值平均时间为注射对比剂后40.24±8.907s,二者时间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十二指肠肠壁CT值到达峰值的时间点前4s(GE Lightspeed VCT 64排螺旋CT扫描机从触发到开始扫描所用反应时间为4s)所对应的SMV的CT值平均为65.87±8.246HU。(2)CTE诊断为阴性的受检者使用SMV上对比剂追踪技术进行单期增强扫描所得各组段肠管肠壁平均CT值分别为:十二指肠115.63±15.38HU、空肠108.57±12.82HU、回肠90.35±13.34HU,各组段肠道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TE诊断为阴性受检者使用主动脉上对比剂追踪技术进行三期增强扫描所得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肠壁平均CT值于动脉期分别为65.68±15.36HU、64.61±20.23HU、60.18±12.25HU;肠道期分别为为117.66±29.87HU、110.37±24.92HU、87.54±18.19HU;门脉期分别为85.76±30.09HU,、78.03±15.43HU、68.56±14.42HU。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肠壁的CT值均是肠道期高于动脉期和门脉期,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动脉期和门脉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MV法所得各组段肠壁CT值与主动脉法所得的肠道期的肠壁CT值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诊断医师用双盲法比较这二者图像质量无差异。结论:使用对比剂追踪SMV技术进行CTE单期增强扫描是可行的,而且此方法所得图像质量与传统三期CTE中对比度最好的肠道期图像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