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泥页岩储渗空间以纳米级、微米级孔隙为主,页岩油气渗流通道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定量识别难度大,储集性能及有效储集空间形成条件复杂。论文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罗69井区沙三下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进行岩相分类;通过不同尺度孔隙结构分析方法,识别并分析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特征;从沉积、成岩、有机质演化等方面,探讨了泥页岩储集性的控制因素。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泥页岩储渗空间以纳米级、微米级孔隙为主,页岩油气渗流通道具有明显的多尺度特性,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定量识别难度大,储集性能及有效储集空间形成条件复杂。论文以济阳坳陷罗家地区罗69井区沙三下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学特征研究,进行岩相分类;通过不同尺度孔隙结构分析方法,识别并分析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及结构特征;从沉积、成岩、有机质演化等方面,探讨了泥页岩储集性的控制因素。以岩心观察为基础,结合薄片鉴定、X-衍射全岩等资料,分析了沙三下泥页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特征,并进行岩性分类,确定了沙三下泥页岩主要为纹层状、层状泥质灰岩,或灰质泥岩。在岩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化学元素分析、气候变化、相对湖平面升降等研究,将沙三下段划分为三个沉积旋回,泥页岩有利储层主要位于中部的C2,处于水进期和高位期,以纹层、层状泥质灰岩为主。应用图像法(扫描电镜SEM、FESEM)和统计法(压汞、氮气吸附法、核磁法)识别泥页岩储集空间类型、分析孔隙结构特征。认为研究区泥页岩储集空间主要为包括粒间(粘土矿物间及与其包裹的其他矿物间)微孔微缝、成岩缝、构造缝、溶蚀孔、晶间孔。图像法分析表明泥质碎片间微孔缝的孔径集中在50~600nm,在灰质泥岩中面孔率贡献量可达80%,在泥质灰岩类中面孔率贡献量可达600%。压汞和氮气吸附分析表明<50nm孔隙十分发育,以5~10nm为主。应用常规法、GIR方法、核磁法、压力脉冲法测试物性,研究区泥页岩孔隙度在4%~10%之间,基质渗透率在为5.6× 10-7~3.6× 10-5mD,通过覆压测试表明泥页岩渗透率的压力敏感性极强,渗透率压缩率在90%以上。研究区泥页岩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共同影响,沉积作用是泥页岩储层内部控制因素,成岩、有机质演化和构造起到决定性改造作用。分析认为研究区泥页岩油气显示段(C2层序)处于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最有利的结合期,深湖环境,泥质含量增多,泥质粒间孔缝发育,同时粘土矿物不断转化,层间缝和泥质收缩缝普遍存在,溶蚀作用仍较强烈,溶蚀孔发育,有机质含量高,成层分布,易形成异常压力缝和有机质演化收缩缝。
其他文献
亚欧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的碰撞是中生代末期以来最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始新世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拼合的最后阶段,也是东特提斯的消亡时期,因此形成了最年轻的海相沉积,其地质时代即为残留海盆的消亡时间。西藏南部发育着连续的海相古近纪地层,亚东地区是特提斯演化晚期残留海的居留地。对藏南地区最高海相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东特提斯的晚期演化特征及封闭时限,也能为印度-亚欧板块碰撞时间的厘定提供直接证据。本论文
经棚古湖位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半湿润与干旱半干旱气候分界线附近,燕山山脉、大兴安岭以及浑善达克沙地三大地貌区的结合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瞩目。本文在野外对其典型沉积剖面进行实测的基础上,运用光释光(OSL)法建立其年代格架,探讨古湖的形成和演化。并利用环境代用指标的分析,对其晚第四纪的沉积环境及古气候进行了恢复。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通过野外详细的地貌学、沉积学研究,为古湖的存在找到更多的证据,并
塔里木盆地经历了多其构造变革和多类型盆地的叠加,具有复杂的地质结构。目前,对塔中地区碳酸盐岩地层的油气勘探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有利储集体的发育分布,演化及主控因素认识比较模糊,主要是对碳酸盐岩地层中裂缝、孔洞的发育分布及制约因素的研究不够深入,制约着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在大量的岩心,常规测井以及FMI测井等资料分析的基础之上,应用地震沉积学,沉积学等理论对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地层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低孔低渗透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和化验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下延长组的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重点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微观储层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有利区带的预测。主要认识以及成果
大黑山地区处于秦祁昆晚加里东造山系祁连造山带北祁连造山亚带与中祁连元古宙古陆块体接合部位的南侧,该地区总体研究程度较低,大黑山矽卡岩型钨矿床为该区新发现的小型钨矿床。本论文选择大黑山地区为研究对象,对本区成岩成矿作用进行全面的研究,详细解剖了大黑山钨矿的地质特征,对宝库河花岗质复式岩体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大黑山钨矿床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开展了与其它矽卡岩型钨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总结
斑岩型Cu多金属矿床,是矿床的重要类型,它为世界提供了大部分的金属来源。拉萨地块冈底斯斑岩Cu矿带作为孕育大陆碰撞成矿理论的地点被广泛重视。中新世斑岩系统作为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的赋存体,具有显著的埃达克岩性质。然而现有研究多局限于拉萨地体东部,87E°以西却少见报道。本文选择位于拉萨地块西部的亚热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O同位素、全岩元素和Sr-Nd-Pb同
位于新疆西天山北缘的博罗科努成矿带发育一套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多金属成矿系统。矽卡岩型矿床包括哈勒尕提-木祖克铁铜铅锌矿床和可克萨拉-艾木斯呆依铁铜矿床,斑岩型矿床包括莱历斯高尔-3571铜钼矿床,热液脉型矿床包括七兴银铅锌多金属矿床。典型岩体研究显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花岗闪长斑岩。岩石地球化学总体具高硅、准铝-弱过铝质、富碱且富
先进刀具材料的进步决定着高端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陶瓷刀具作为高速切削最重要的刀具材料之一,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陶瓷刀具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因韧性较差导致刀口崩裂的情况,严重制约高端数控机床的工作效率。因此,开展陶瓷刀具材料的增韧研究,延长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基于此,本论文选取目前应用广泛的Al2O3-TiC陶瓷刀具为对象,旨在利用金属延性相增韧和ZrO2相变增韧的协同作
巴丹吉林沙漠是中国第三大沙漠,是我国乃至世界最高沙山所在地,也是世界上唯一高大沙山群分布密集的沙漠。迄今为止对该地区所记录的环境和其他地质信息的提取和解释仍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如果能够利用新方法、新技术重建并获取巴丹吉林沙漠环境的演变,将对我国第四纪地质、地貌学和全球气候变化研究起到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选择巴润宝日陶勒盖作为研究对象。巴润宝日陶勒盖剖面位于巴丹吉林沙漠东南缘巴润宝日陶勒盖鸣沙
本文基于组分模型开展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单元体组合原理的固体型弹性孔隙流体介质理论研究”(No.40874052)开展工作。组分模型是由牛滨华教授独创的一种针对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的等效模型,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内容,分别用于研究孔隙介质地震波传播和组分弹性参数反演。基于组分模型分析介质中孔隙与地震波传播的相互关系,即地震速度对孔隙和孔隙流体的表示以及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