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朝的旗地制度及其相关法律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五部分内容来阐述旗地制度产生的社会背景、旗地制度建立、法律调整的变化、清朝地籍管理等项内容。第一部分是“满族社会的发展与八旗制度的形成”,文中阐述了满族社会形成、发展和八旗制度的形成,反映了旗地制度产生的民族和社会制度背景。旗地制度及其法律特征正是在这种背景的之下形成的。第二部分是“清朝土地所有权的形成及其法律保护”,文中详尽的阐述了“土地所有权的形式”、“土地所有权的变动”和“土地所有权的法律保护”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统观了清朝土地所有权及法律制度,反映了旗地这一特殊土地形式所处的清朝土地的法制大背景。第三部分是“清初圈地法的颁行及旗地制度的产生”,文中将圈地法分为入关前的“计丁授田”谕和入关后的圈地法两个时期,内容上侧重于后一个时期。圈地法是清朝统治者获得土地所有权建立旗地制度的重要法令,通过对圈地法的研究可以更清楚的了解旗地制度的形成、实质和种种弊端。第四部分是“清朝旗地的禁典、回赎与解禁”,文中阐述了“旗地的禁典规定”和“旗地的回赎与解禁”两部分内容。清朝统治者初设旗地制度是为了保护满族整体的利益,但无奈旗地制度自身的落后性造成旗地制度最终瓦解。清朝统治者反复重申禁令、多次进行回赎,落后的生产关系终究要向先进的生产力低头,旗地买卖的禁令解除了。第五部分是“清朝的地籍管理及土地的管理机构”,文中阐述了“土地管理”和“土地管理机构”。在第二至第四部分阐述中,旗地制度及其法律调整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制度和法律本身,原意是在此详尽说明保障旗地制度实施的机构和旗地法律运行的实际状况。由于这部分的材料比较匮乏,只能就己所见加以说明。本文写作旨在通过对“旗地”这一包含着多种政治、经济和社会含义的制度的研究,了解其背景、形成过程、法律调整及变化和保障机制,进而认识到经济基础(主要从土地制度角度)对于清朝社会形态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