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在19世纪蒙古族和藏族文学发展史上占据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选取贴近蒙古、藏族民众现实生活的动物或无生命物质,对它们进行拟人化,并通过他们的话语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意识,是“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共有的主要特征。本文首先对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进行了宏观研究,揭示它们的主要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弄清了“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相互区别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探讨了蒙古作者用藏文撰写的“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状况。到目前为止,纵观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的比较研究问题尚未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因此,对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的全面系统的比较研究,探寻蒙古族“兀格”作品成为一种独特文学体裁的原因,乃至对蒙藏文学关系及文化关系研究,都具有深刻的学术意义。在写作本文过程中,作者所搜集到的相关藏文资料的整理、翻译研究,对于不熟悉藏文的研究人员有参考价值。本文由序论、正文(共三章)、结论、参考文献、附录等五个部分构成。在序论中,介绍了研究对象、研究概况、研究方法、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等。在研究方法方面,首先,本文采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逻辑推理的方法,对“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进行宏观、系统的研究,归纳出它们的主要特点。其次,结合运用比较文学的平行研究方法和影响研究方法,深入比较研究“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揭示它们的异同点,并且理清用藏文写的“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第一章,说明了“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的概念,并简要介绍了代表作家的传记及其主要作品,进而概括出了“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的特点。“兀格”作品,是选取动植物或无生命物质作为主人公,并以它们的独白或对话为结构特征,包括韵文体、散文体以及散文与诗歌相间的“混合体”(说唱体)的短篇作品。如:《雪的话》、,《黄羊羔的话》、《老母牛的话》、《乌鸦与喜鹊的对话》、《老牛、山羊、绵羊的对话》、《班智达长毛策灵贝的辩驳书》等等。“众达木”作品,是挑选动物或无生命物质作为主人公,并以它们的对话为结构特征,而且主要运用韵散文结合体的短篇作品。例如:《猴鸟的故事》、《莲苑歌舞》、《禅师与老鼠的故事》、《茶酒仙女》、《牦牛、绵羊、山羊和猪的故事》、《禅师和乌鸦的故事》、《猫母子辩论》、《僧侣和兔子的故事》等等。“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在结构形式、艺术手法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一般篇幅短小,语言精练、生动,并巧妙地运用了拟人、比喻、讽刺等修辞方法,而且大多数采取了辩论的形式。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区别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形式。第二章,从主人公、结构形态、思想倾向等三个方面,对“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弄清了“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各自的主要特征。“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都是选取了动物或无生命物质作为主人公,但是它们有意地挑选了贴近蒙古、藏族民众的现实生活、并各自最了解的动物或无生命物质作为主人公,从而显示出了蒙、藏民族的不同的艺术思维特点。此外,在“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中,主人公的数目及其出现方式都有所不同。结构形态方面,“兀格”作品采用了“独白”和“辩论”两种不同的方式。但“众达木”作品主要是以对话为结构特征。而且,以“辩论”为结构特征的“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中,解决故事情节的艺术手法也各有各的特点。以“独白”为结构特征的“兀格”作品,是能够自由地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因此,抒情性是“兀格”作品的显著特点之一。而“众达木”作品是在塑造形象刻画性格方面比较成功,对故事发生的场景描述也很细腻。另外,有些“众达木”作品的故事情节相当复杂。所以,“众达木”作品基本上具备了塑造形象、环境描述、故事情节等小说的三大要素。叙事性是“众达木”作品的基本特征之一。选题方面,“兀格”作品选择蒙古民众生活中的故事为主题,而“众达木”作品以战争、各阶层内部矛盾等重大的社会问题为主题等,具有很大的差别。但思想内容方面,“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批判当时蒙、藏地区封建社会种种弊端,流露出了广大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从而表达了积极的思想内容倾向。尤其是,在阿旺克珠的《老牛、山羊、绵羊的对话》(蒙古“兀格”作品)、贡却嘉措的《牦牛,山羊、绵羊和猪的故事》(藏族“众达木”作品)等作品中,批判了高层喇嘛和其他出家人违反教戒、无故随便杀牲,以念经骗取老百姓供养的行为;暴露了某些宗教人士的伪善、欺诈、吝啬和腐化。这一点,是很有进步意义的。所以,“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共同的特点是:干预生活,深刻揭露社会,具有批判性和讽刺性,在思想观念上具有进步意义。第三章,以印度、藏及蒙古族文学关系为基础,探讨了“兀格”与“众达木”这两种文学体裁生成的文化背景,并挑选了主人公、主题思想等方面很相似的蒙古族著名宗教人士阿旺克珠的《老牛、山羊、绵羊的对话》、藏族高僧贡却嘉措的《牦牛,山羊、绵羊和猪的故事》等两个代表作品,对它们进行细腻的比较研究,澄清了藏文“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的状况。文学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的兴起,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发展的。在形成独立的文学体裁形式的过程当中,“兀格”作品与“众达木”作品,接受了在佛本生故事和箴言注解中大量引用动物故事解释佛教理论和人生哲理的影响。但是,蒙古族“兀格”作品不是直接模仿藏族“众达木”作品。所以,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形式,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在自己的发展史上形成了各自的显著特点。在结论中,归纳总结出对蒙古族“兀格”作品与藏族“众达木”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而得出的具有规律性的结论,并指出了今后的科研工作当中应注意的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