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社会交换的角度看待当前社会的“文凭热”现象,分析文凭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在“文凭社会”的宏观背景下,文凭充当个人与社会交换的“一般等价物”,与财富、权力、地位等社会资源进行广泛的交换。产生这种社会交换行为的机制,可以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筛选假设及功能论、冲突论和交换互动论等理论来解释,并得到中外研究者的实证。以文凭来交换和分配社会资源,符合工业社会“合理”与“效率”原则,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给个人带来经济和社会收益。正是由于文凭所具有的功利价值,驱使人们把文凭视为谋求好职业、高收入和更多晋升机会的有效途径,导致应试教育、过度教育、教育寻租和文凭腐败等现象的发生,进而引发文凭信用危机。政府是文凭最权威的授予者,同时也是社会资源和价值的整合者、管理者。笔者认为,政府一方面应该提升学校“教育品质”,使文凭与知识和能力相符合,更好地发挥文凭的正向社会交换功能。另一方面,以全体社会成员终身学习为重点,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协调家庭、学校与社会,开展各类社会教育,建立起完整的学习体系和学习网络,唤起民众走向新的价值目标,向学习社会迈进。本文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全文分四个章。第一章为导论,简要说明了研究背景、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研究方法和思路。第二章为理论,简要阐述了社会交换原理。第三章是本文重点。详细论述了文凭与职业及收入、权力、地位等社会资源交换的情况,解释产生这种交换行为的原因、原理以及可能产生的负功能。第四章,分析文凭社会的利弊和学习社会的构建。社会教育以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为宗旨,与学习社会的特征有着内在的联系,成为构建学习社会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