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贲门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分析影响其治愈性切除的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11月在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ESD治疗的贲门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病理资料和临床特征,从而评价ES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根据治疗效果将其分为治愈性切除组和非治愈性切除组,比较两组病例的年龄、性别、病灶部位、病灶形态、病灶直径、有无合并溃疡、病变层次等,分析影响治愈性切除的因素。结果:共计104例贲门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病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82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3.73:1,年龄27~80岁,平均年龄62.97±7.38岁。病灶无合并溃疡82例(78.8%),合并溃疡22例(21.2%);病变局限于黏膜层者85例(81.7%),侵及黏膜下层者19例(18.3%);术后病理类型包括高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28.8%),高分化腺癌53例(51.0%),中分化腺癌20例(19.2%),低分化腺癌1例(1.0%);治愈性切除组85例(81.7%),非治愈性切除组19例(18.3%)。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依次为94.2%、85.6%及81.7%。ESD相关并发症包括术后出血7例(6.7%)、术后狭窄2例(1.9%)及术后创面感染1例(1.0%)。非治愈性切除的病例共19例,其中10例追加ESD或外科手术,9例拒绝追加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16个月(3~32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病例,发现2例(1.9%)残留、1例(1.0%)同时性癌及1例(1.0%)异时性癌。非治愈性切除组病灶合并溃疡的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678,P=0.031)。非治愈性切除组病变侵及黏膜下层者比例高于治愈性切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907,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对于贲门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病变合并溃疡(OR=3.400,95%CI:1.065-10.852,P=0.039)、病变侵及黏膜下层(OR=6.378,95%CI:2.011-20.235,P=0.002)是导致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贲门早期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有效、安全的方法,术后出血和狭窄是其主要并发症。病变合并溃疡和病变侵及黏膜下层是ESD术后非治愈性切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充分术前评估,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以实现治愈性切除。对于非治愈性切除病例的后续治疗,应综合评估后选择再次ESD治疗、追加外科手术或密切随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