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近年来,重载铁路运输因其成本低、载重多和运量大等优势,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大力发展重载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是煤炭和矿石资源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轴重和运行速度的增加,轮轨冲击作用加剧,导致钢轨出现压溃和剥离等破坏形式。影响重载铁路钢轨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钢轨磨耗,尤其在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更加严重。因此,研究及解决重载铁路曲线段钢轨磨耗是铁路安全运营和节省维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重载铁路运输因其成本低、载重多和运量大等优势,受到了各个国家的青睐。大力发展重载铁路运输可以降低运营成本、提升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效率,是煤炭和矿石资源运输的主要方式。随着轴重和运行速度的增加,轮轨冲击作用加剧,导致钢轨出现压溃和剥离等破坏形式。影响重载铁路钢轨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钢轨磨耗,尤其在小半径曲线地段钢轨磨耗更加严重。因此,研究及解决重载铁路曲线段钢轨磨耗是铁路安全运营和节省维修成本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轮轨多点接触和钢轨廓形磨耗预测方法为理论支撑,在阅读了大量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应用UM软件建立重载铁路车-轨耦合模型;其次,深入研究重载铁路曲线段钢轨磨耗的发展规律;最后利用钢轨廓形磨耗预测方法,研究了曲线半径、外轨超高、轨底坡、运行速度和货车轴重等参数对钢轨磨耗的影响。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曲线半径增大,外轨侧磨值和钢轨磨耗功率均呈显著减小的变化趋势,建议在铁路选线设计时尽量采用半径大于800m的曲线。随着外轨超高的增大,外轨侧磨值在均衡超高处最小;设置恰当的过超高可以有效减缓外轨侧磨。随着轨底坡的增大,外轨侧磨累积磨耗深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在轨底坡为1:50和1:40时外轨累积磨耗深度较小,恰当的轨底坡可以减缓外轨侧磨。较小的轮轨摩擦系数可以减小钢轨磨耗,建议在小半径曲线地段通过及时打磨钢轨和涂油处理来减小钢轨磨耗。(2)随着运行速度增大,外轨侧磨累积磨耗深度和钢轨磨耗功率显著增大;垂磨累积磨耗深度先减小后增大,在均衡速度处最小,这表明曲线段重载车辆运行速度在均衡速度附近时可以有效减缓钢轨磨耗。随着货车轴重增大,钢轨累积磨耗深度和钢轨磨耗功率显著增大,这表明较小的货车轴重可以降低曲线段钢轨磨耗,但由于重载铁路运输的需求很难通过减小轴重来减缓钢轨磨耗。当曲线半径为600m时,外轨侧磨量随通过曲线的混合单辆车次增加呈线性增大,当通过混合单辆车次增加515463次时,外轨侧磨值增加1mm;当曲线半径为5000m时,外轨垂磨量随通过曲线的混合单辆车次增加同样呈线性增大,当通过混合单辆车次增加467289次时,外轨垂直磨耗深度增加1mm。(3)随着外轨侧磨深度由0mm增大至6mm时,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分别增大了54%和62%,重载车辆运行安全性显著降低;轮轨垂向力和轮轨横向力分别增大了32%和24%,轮轨动态相互作用略有加剧。随着钢轨垂直磨耗深度由0mm增大至8mm时,脱轨系数和轮重减载率分别增大了56%和89%,钢轨垂直磨耗和外轨侧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都具有不利影响。因此,建议钢轨垂直磨耗与外轨侧磨达到限值时,应及时打磨维修钢轨或更换新轨。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铁路中长期规划“八纵八横”路网的不断完善,新建的铁路网也逐年增多,因此如何保证新建线路与既有线路的有效连接,以充分发挥出铁路的运能和运量,是目前工程技术领域急需考虑的问题。对于改建既有线和增建二线工程,多种支护形式组成的多级组合挡结构可有效地解决路基加宽这一工程难题。本文以中兰铁路引入兰州枢纽配套工程—路基边坡多类型组合支挡结构为研究背景,结合设计资料和现场施工方案,采用理论计算、室内模型
随着铁路高速化和重载化的发展,铁路轮轨损伤问题日益突出。轮轨滑动接触是重载铁路启动和制动过程中最常见的接触方式之一,也是造成轮轨损伤的主要方式。轮轨滑动接触时,轮轨间存在不同形态的接触介质,如树叶、砂子、道砟粉末、水、雪和油污等。这些接触物质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者减缓轮轨间接触损伤的发展情况,同时轮轨滑动接触时,轮轨间的机械作用会导致轮轨材料温度升高,接触介质共同作用时,可进一步引发复杂物理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建筑行业高速发展,但由于建筑生产的特殊性,施工安全事故层出不穷,传统的事故预防和风险管理已满足不了当下的施工安全管理需求。因此,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成为了建筑行业的焦点问题。部分施工企业通过制定安全管理制度、设置管理机构,实现系统化管理,但具体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韧性的视角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系统进行评价研究,分析企业施工管理系统的安
随着我国铁路建设的飞速发展,铁路运输里程增加,运营周期增长,运输量和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重载及高速铁路已成为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等发展的主要基础设施。铁路轨道处于全天候运营,为提高铁路运营安全性,需对其状态进行实时观测,因此,对既有线轨道结构伤损的识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像采集及其信息提取具有无接触、智能化和高速性等优点,由于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使得图像处理技术得到提升,将其应用于既有线轨道伤损识别
重力式墩桥梁是我国高速铁路所特有的结构,它在我国的铁路桥梁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并且多数位于地震频发及高烈度地震区。以往地震数据资料表明,一次地震发生后极大可能伴随着余震。当主震引起结构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或者破坏时,余震给已产生震损的结构带来的二次破坏就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对于此类桥梁的研究仅限于内力及位移的分析,而没有系统地从破坏概率的角度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将结合某工程实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的进一步完善,保持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营品质已成为现阶段面临的重大课题。空气弹簧悬挂系统作为高速转向架关键技术之一,其非线性特性和故障模式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有重要影响。因此,建立准确的空气弹簧非线性模型,分析其对车辆动力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基于热力学和流体力学理论,应用AMESim建立包含橡胶气囊、附加气室及节流孔等元件的空气弹簧垂向非线性模型。依据相关标
近年来,高速动车组的快速发展使得转向架的研发越来越重要。而横向止档是缓和转向架中枕梁与构架冲击的重要结构之一。为避免动车组转向架与车体有过大的偏移量,在设计转向架时通常设置有横向止档,使得横向止档与车体之间留有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属于强非线性因素会对车辆的横向动力学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间接影响车辆的运行品质。因此,有必要对车辆横向止档弹性碰撞悬挂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进行更深入、更细微的探索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