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改革开放走向市场经济的中国,在短短四十年间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推进,也暴露出来一系列的问题。自私自利、唯利是图、见利忘义时有发生,社会贫富差距加大,贪污腐败屡打屡出。有人将此归因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本性和市场竞争导致的优胜劣汰、两极分化,认为市场经济自身没有任何价值追求和价值约束,追求利润是其唯一目的,甚至怀疑中国市场化改革方向,认为至少思考几年以后再说。以上结论源于理论视野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本价值的忽略和遮蔽。本文旨在揭示并重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和探讨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人们对“市场经济”、“价值”、“社会主义”的传统理解,往往受制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机械式理解,即“决定”与“反作用”的理解范式,这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被遮蔽于市场经济制度本身的根本原因。如果打破这种本体论的原子论思维方式,从马克思实践论、生态化思维方式出发,就能得出市场经济与其价值互为基础的理论假设。由此揭示出市场经济内在价值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基于对市场经济价值基础的重新理解,就能重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联。一般意义上说,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主要包括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马克思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价值的异化。据此,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不讲基本价值,认为将“自由”、“平等”纳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西方“普世价值”的胜利。同时以马克思的价值批判为依据否定其产生的市场经济体制基础。他们将资本逻辑与市场逻辑完全等同,继而否定市场经济及其人本价值。实际上,资本逻辑追求经济价值,以增殖为目的;市场逻辑除了追求经济价值,还具有人本价值。那么,就不能因为马克思的资本批判而否定市场经济,也不能用价值的历史规定否定其逻辑规定。市场经济蕴含着平等、公正等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所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不是外在的融合与适应,而是内在的价值统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结合后从外在制度到内在价值都发生了重要改变。外在制度主要体现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更有力的政府宏观调控制度。相应的内在价值也发生了改变,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市场经济运行中的价值原则有了社会主义的特征,摆脱了资本主义的虚伪性、独占性和形式性,体现了以承认个体价值基础上的集体主义为价值立场、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以共同富裕为根本价值目标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重建之后,理解当前社会问题便有了新的视角。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唯利是图、贫富差距、贪污腐败、公正缺失等“中国问题”,不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基础所抵制的。要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需要培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使其充分发挥精神制导作用,引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