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我国经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我国居民的消费率,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推动居民消费的增长,对于我国经济转型有着重要的意义。国外研究者比较一致地认为信贷对居民消费决策有着正向的影响效用。而国内学者则对该问题未达成一致意见。国内学者主要是从消费信贷的角度分析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消费信贷只是银行信贷中的一部分,它的作用比较机理比较单一。而引入银行信贷,能够更全面地分析信贷对消费的影响。本文从微观和宏观理论分析认为,银行信贷的放宽有助于促进居民的消费,但是银行信贷的发放也要根据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定,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银行信贷的过多投入会挤出居民消费。从微观的角度,本文构造了一个简单的两期模型,通过分析认为信贷市场的存在是一个帕累托最优,分析结论表明银行放款信贷有利于消费的稳定,有利于消费的增长。在宏观上,本文采用IS-LM模型分析,银行信贷可以通过影响企业的发展,和居民对未来的预期间接影响消费。银行信贷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状况,经济状况的变化则会影响居民的经济行为。在宏观上银行信贷可通过改变居民所处城市的经济状况,来改变居民当前和预期的经济状况,从而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本文认为银行信贷对消费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其一,通过金融约束渠道影响消费,银行信贷的增加能够直接增加消费者的流动性,减少金融约束;其二,银行信贷通过增加预期收入和挤出效应影响居民消费,银行信贷能够增加企业的投资和流动性,企业投资的增加能够提高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但同时企业过多的投资也可能会挤出居民的消费。基于理论分析,本文利用全国246个地级市2003-2013的数据实证分析银行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并进一步深入分析不同地区,和不同的时间段银行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是否会有差异。实证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对消费有正的促进作用,并且在统计上是显著的。银行信贷的增加能够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银行贷款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促进作用最强,中部次之,西部促进效应最小。银行信贷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银行贷款对居民消费的银行还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2 00 8年以前的子样本回归分析发现银行贷款能够显著促进居民的消费,而2008年以后则发现银行贷款对居民消费没有显著的影响效应。总样本回归银行贷款对我国居民消费的影响不依赖于经济的发展状况,而在分地区子样本回归中,本文发现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银行贷款与GDP的比值提高有利于居民消费,而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银行信贷过多的发放会挤出居民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