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经济时代,知识更迭速度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压力使得创新成为个体、企业乃至国家赖以立足的关键要素之一。创新要发展,人才是根基。个体知识创新自然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个体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认知属性和特征上,强调由于个体具备超常智商或者其他某种特殊品质,所以才能够提出具有创造性与前瞻性的解决方案。然而,大多数创新成果不是个体的独立行为,而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合作过程中完成的,依赖于个体间的联结关系。个体也因此嵌入在相应的合作网络之中,处于一定的网络位置。那么,合作网络位置如何影响个体知识创新?其中的作用路径又是什么?个体是否只要占据某个特定网络位置,就可以利用它带来的资源和机会?这些都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为了更加准确的揭示合作网络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影响机理,本文以社会网络相关理论为基础,以知识获取为中介变量,分别探究合作网络结构洞位置和中心性位置对个体知识创新的作用路径。同时,将网络位置与个体属性特征相结合,使用以往绩效作为个体能力差异的代理,构建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选择中国消防产业2005-2012年8579项专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使用Matlab2016a、Ucinet6.5等工具构建发明人间的合作网络关系。结合相关性分析、层次回归法、Bootstrap检验等实证方法,对本文的10个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合作网络结构洞位置和中心性位置都对个体知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个体借由合作网络关系的知识获取对其知识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以往绩效正向调节知识获取与个体知识创新之间的关系。以往绩效越高,知识获取对个体知识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越强;(4)知识获取在合作网络位置与个体知识创新之间发挥着中介作用,并且这种中介效应的发挥还受到以往绩效的正向调节。研究结论丰富了个体知识创新相关研究的理论体系,也为未来的社会网络研究提供思路。实践上,对个体来说要正视网络中优势位置的作用、培养开放性思维,聚焦自我能力的提升;对企业来说要合理管控组织中的关键角色、重视非正式组织的重要性,配合正式组织制度,共同推动知识创新绩效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