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研究此类患者的侧貌特征,并探讨此类患者拔牙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完成病例资料库中,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到64例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矫治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用于此类患者的侧貌特征分析;其中38例患者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进行矫治,初诊和治疗结束侧位片用于比较矫治前后的侧貌变化。使用头影测量软件对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包括20个硬组织和10个软组织项目)。64例患者的初诊侧位片测量结果与正常值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38例拔牙矫治患者的初诊与结束侧位片测量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正常值相比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覆盖、覆跆、ANB、U1-NA角、面角、Y轴角、Pg-NB、面突角、软组织面角、H角、颏唇沟至H线距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SNB、L1-NB角、L1-NB距、L1-MP、平面角、颏唇沟角、上唇突度、下唇突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U1-NA距、U1-SN、下颌平面角、上下中切牙角、颌凸角、下面高/全面高比、后前面高比、鼻唇角、鼻唇沟至H线距、软组织上下面高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在完成拔牙矫治后:覆盖、覆耠、U1-NA角、U1-NA距、U1-SN、H角、上唇突度、鼻唇沟至H线距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NB角、L1-NB距、L1-MP、平面角、Pg-NB、下面高/全面高比、颏唇沟角变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SNB、ANB、下颌平面角、上下中切牙角、面角、頜凸角、Y轴角、后前面高比、面突角、鼻唇角、软组织面角、下唇突度、颏唇沟至H线距、软组织上下面高比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的侧貌特征为:下颌发育不足但颏部发育充足,前牙深覆深覆盖、下切牙舌向倾斜,颏唇沟较深较锐。在拔除上颌2颗前磨牙完成矫治后,先天缺失2颗下切牙患者侧貌整体面型基本未变,但前牙咬合关系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