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对主义”一词的起始流行期可以粗略划定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与狭义的价值哲学的出现有时间上的交叉。综合目前的研究可以对理论的相对主义提出如下的形式命名公式:Q强度的、以L理由导致J价值的相对主义,这个命名公式可以容纳文化相对主义等各种相对主义。由于价值问题是各种相对主义最后的核心问题,特别是经过对事实价值二分法的批判之后,各种相对主义可以归结为价值相对主义,价值相对主义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相对主义的同义词来使用,于是对价值相对主义的研究就是对相对主义的统贯性研究。狭义的价值相对主义可以分为三类:评价的相对主义、关于某种价值或价值总体的相对主义、价值级序的相对主义。相对主义的命令式的典型形式是:“不应进入某个意义方向”或“不应追求某价值”或“不应追求价值(总体)”;它也可以写成肯定形式:应不进入某个意义方向。用传统逻辑无法恰当地分析相对主义命令式是否为不合法地从是推出了应当,也无法恰当地分析相对主义的自我反驳问题。应用情境逻辑的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主义能合逻辑地推导出自己的命令式,但实际上这种推导只是分析性的;而且相对主义一旦进入命令式的主张,必然会遇到自我反驳,但并不能泛泛指责相对主义犯了自我反驳的错误。 由于外在论研究思路的困难,需要以内在论的思路即追问相对主义对在场者意味着什么的考察方式予以补充。为此我们需要对诸多传统论说予以批判更新而得到新的结论:(1)语言在使用中旨在激起相关意象,这样我们可以分析价值总体这个概念的性质,历史上诸多概念如上帝、道等不过是价值总体的异名。(2)情感不仅仅是激情性的,可以区分出当下性情感和贯通性情感。有两种基本的贯通性情感:确定感和相对感。相对主义的内在论定义为:相对主义就是旨在或可能激起相对感的理论;并由此可以达到非理论的相对主义现象的内在论标示:有相对感的出现或可能出现,就可以被称为相对主义现象,无论那是涉及到理论还是行为。由于真理、道德、爱情等三者在确定感与相对感生发上的紧要地位,所以真理相对主义、道德相对主义、爱情相对主义是三种引人注目的相对主义。相对感也可以区分出层次,如果用情感强度的标准,我们可以划分出六个层次:(1)惊奇感;(2)疑惑感;(3)贬黜感;(4)茫然感;晃动感、解体感;(5)力竭感、麻木感;(6)虚无感。以相对感为标志,我们也可以将很多理论名称如虚无主义、怀疑论等视为相对主义的某种异名,从而可以归入到相对主义的探讨,并解决相对主义家族类似到底类似在何处的问题。 价值冲突有多种内涵,从现实性来说可以归结为价值立场的冲突。价值冲突与相对主义有紧密的关系,但不是线性的关系:价值观念的差异可能导致或加剧价值冲突,但是也可能相反即消融冲突。从对价值冲突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价值冲突来于价值偏执,而价值偏执导致一个相对主义事件的出现--因为对某个方向的偏执就是对其他价值方向的相对化,而这种相对化会导致相对感的激发。这样我们就达到相对主义的普遍形式:价值偏执。由于人们必得行动,有行动就可能有偏,所以价值偏执范围极为广泛,即相对主义的范围极为广泛。于是可以在更广阔的纬度上分析相对主义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是相对主义的出现原因的问题,并可以此视角来探讨行为决定和组织兴衰的问题,从而对时代价值体系(即自由哲学体系)和生存现状(作为价值空洞的个人、组织化生存)的局限性予以透彻地了解。对价值总体的去价值化作为价值偏执的一种形式可以激起最为广泛和最为深刻的相对感,价值体系的转换时代在理论上表现为价值总体异名的转换和对原有价值总体异名的去价值化,因而这种时代也同时可以被称为相对主义时代。 由于相对主义意象中包含着非常广阔的社会现象,因此“相对主义是什么”的问题更合适的问法是“相对主义的出现方式如何、有哪些”。相对主义的出现方式的研究同样表明,相对主义是极为广泛的现象,可能伴随于任何时代和个人。作为理论研究,自然特别关注相对主义论证的问题;由于在场者要把某理论或现象理解为相对主义的,必然要有相对感的可能出现作为主观标志,所以相对主义论证的分析的核心之一就是对相对感的分析;而由于相对感的激发通常并不是由于简单的论证手段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实质的观念,所以对相对主义论证的分析不能仅仅是形式的,而必然是实质的。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初步清理出“相对主义”一词的13种含义,这多种含义之间由相对感和价值偏执统贯到“相对主义”一词之下。也正因为相对主义意象的复杂,所谓的相对主义者才对是否应当被冠以相对主义者之名争论不休,有的引以为豪,有的如遇蛇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