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宫颈癌是妇女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1],近年呈现年轻化趋势,尤其是宫颈腺癌的发病率增高[2]。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涉及多个癌基因的激活与抑癌基因失活。抑癌基因PTEN、P27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在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中起重要作用,但其在宫颈腺癌中的研究较少,国内外尚无三者相互关系的研究报道。本课题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此三项基因标志物在宫颈腺癌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探讨各基因标志物之间的关联性,评估此三项指标在宫颈腺癌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同时,从细胞因子调节水平初步探讨了宫颈鳞癌与腺癌发生机制的差异,为宫颈腺癌临床预后判断提供新的检测指标及基因治疗的新靶点。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连接法(Streptavidin-Peroxidase,SP),主要染色步骤参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抗原修复采用煮沸法(PTEN/P27)或微波修复(TGF-β1)。以已知阳性切片(乳腺癌)为阳性对照,以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共检测51例宫颈腺癌,18例正常宫颈组织石蜡切片中PTEN、P27及TGF-β1的表达。结果:1. PTEN、P27、TGF-β1在正常宫颈及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51例宫颈腺癌组织中,31例呈不同程度的PTEN染色阳性,阳性表达率为60.78%,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88.89%(16/18),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胞核阳性表达率(3.23%,1/31)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56.25%,9/16)。P27蛋白在宫颈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0.98%(26/51),明显低于正常宫颈组94.44%(17/18),差异有显著性(P﹤0.05)。TGF-β1在正常宫颈组阳性表达率为11.11%(2/18),在51例宫颈腺癌中,仅2例低分化子宫颈内膜型腺癌及1例中分化子宫颈内膜型腺癌为阳性表达(5.88%),其余皆为阴性表达。TGF-β1的阳性表达率在正常组与宫颈腺癌组二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宫颈腺癌组织中PTEN、P27、TGF-β1的表达与临床及病理特征的关系:PTEN、P27、TGF-β1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患者年龄无关(P﹥0.05)。PTEN、P27的阳性表达率均随临床分期的增加而降低(P﹤0.01),且在高分化腺癌细胞中呈高表达(P﹤0.05,P﹤0.01),在中分化与低分化腺癌细胞中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PTEN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病理类型无关。P27蛋白在透明细胞腺癌和腺鳞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TGF-β1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无关。宫颈腺癌组织中PTEN与P27蛋白表达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082,P<0.001),而TGF-β1表达分别与PTEN及P27无关(rPTRN=0.026,P>0.05;rP27=0.021,P>0.05)。结论:1. PTEN基因失活和P27蛋白缺乏参与了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且与癌细胞分化有关。PTEN基因失活及P27蛋白缺乏可能导致细胞分化程度低,肿瘤恶性程度高。2. PTEN与P27在宫颈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具有正相关性,提示PTEN基因可能通过影响P27等细胞周期调控因子参与宫颈腺癌的发生。3. PTEN、P27蛋白表达与宫颈腺癌临床分期呈负相关,此两项指标的联合检测可用于指导临床工作中宫颈腺癌的预后判断。4.PTEN基因在宫颈腺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作用环节可能在细胞核,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5.PTEN、P27基因可作为基因治疗的靶点用于临床治疗。提高PTEN、P27蛋白的表达可能有利于宫颈腺癌的治疗和转归。6.TGF-β1蛋白异常在宫颈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不发挥主要作用。但其阳性表达可能与腺癌细胞组织学分级有关,在低分化腺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较高,但尚需加大样本量进一步证实。7. PTEN基因发挥抗肿瘤作用,在宫颈鳞癌与腺癌发生机制上可能存在共通性;而P27基因在宫颈鳞癌与腺癌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宫颈鳞癌的发生与P27亚细胞定位异常有关,而宫颈腺癌的发生机制可能与P27亚细胞定位无关。8.宫颈鳞癌与宫颈腺癌在发生机制上,可能在TGF-β1等细胞因子调节水平上存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