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商周时期是赣地文明产生重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本文以这一时期赣地的历史与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时间为线索,先从赣地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生态着手,将考古材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对赣地从史前时期到东周时期的历史与文化进行较为全面深入的探讨。早在史前时期,江西就已出现古越族文化。这一时期赣地发现有多种考古学文化。典型的有修水山背遗址、樟树筑卫城遗址为代表的山冈遗址,有新余拾年山、广丰社山头遗址为代表的台地遗址。各类遗址中出土的石器有不等的弓形锛、有段石锛、有肩石器等。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或夹砂灰陶为主,尚有少量黑皮磨光陶。陶器的纹饰有绳纹、篮纹以及方格纹、叶脉纹、曲折纹等,开始出现了早期的几何形印纹陶器。这些相同的文化因素体现了古越族的文化风格,构成了这一时期赣地主要的文化特征。吴城文化和万年文化构成了殷商时期赣地主要的文化类型。在赣北鄱阳湖西岸及赣江中下游地区发现有吴城文化,在赣东、赣东北区发现有万年文化,二者有密切的关系,是并行发展的。吴城文化出土的陶器主要有鼎、鬲、带足鬶、假腹豆、深腹盆、折肩罐等,不见三足器。陶器中土著型陶器是基本陶器群,青铜器中融合型青铜器数量最多,青铜冶铸业发达,表明这是一种中原商文化和地方土著文化相结合的混合型文化类型。万年文化则以鼎和瓶形器作为主要炊器,还出土有三足器、圜底器等陶器,青铜冶炼技术比较落后,是典型的地方土著型文化类型。这些赣地的考古学文化也与福建、广东、湖南以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考古学文化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和交流。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吴国、越国的势力范围纷纷扩展至赣地,给赣地的文化打下了深刻的烙印。赣地尤其是赣西北、赣中地区以及赣东北地区,随着吴、楚、越各自进入赣境时间的不同以及三个国家自身力量的变化,其归属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赣地夹在吴、楚、越三国之间,受到各方影响,这鲜明反映在赣地发现的遗址及出土的器物上。在贵溪崖墓以及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出土的器物及其葬俗深刻体现越文化的文化特征及社会习俗。在靖安发现的带有徐国铭文的铜器又表明江西有徐文化的存在。此外,新建昌邑战国楚墓出土的两套带有鼎、敦、壶的陶器组合与楚式墓葬的随葬器物组合完全相同,表明楚文化对江西有深刻的影响。另赣地发现的土墩墓具有典型的吴文化的风格。总之在商周时期以前,赣地主要是以古越族文化为主,期间与周边的文化存在一定的交流。这一时期出土的器物与周边文化的器物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又有不同,表明这是一种植根于赣地的独具地方特色的土著型文化。到了商朝以来,中原商文化的南渐,使赣地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吴城文化中出现了具有中原商文化特色的器物,同时这一时期土著文化并未消失,也在并行发展着。到了春秋战国后期,赣地又受到楚文化、徐文化的不断影响,使得原来的越文化的影响逐渐减弱,楚文化特色逐渐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