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隐含着道德成分的情境,将情境之中的道德事件辨识出来就涉及到道德敏感性的问题。本研究在梳理有关道德敏感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探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以及道德情境觉察者的移情能力与内外控这个人格特征是否对其道德敏感性产生影响。两项实验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实验1有意识地启动仁爱观,探讨仁爱观、被试的性别与内外控人格特征这三个因素对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实验2无意识地启动仁爱观,探讨仁爱观、被试的性别与移情能力对道德敏感性水平的影响。实验1结果表明:在道德敏感性总分上,仁爱观与内外控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性别的主效应不显著,交互作用也不显著。在关爱道德敏感性上,三个因素的主效应都显著,但是交互作用不显著。在公正道德敏感性上,仁爱观与性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内外控与性别、内外控与仁爱观的交互作用显著,其它的处理效应不显著。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道德敏感性总分上,仁爱观与移情能力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性别与仁爱观启动、性别与移情能力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关爱道德敏感性上,移情能力与性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仁爱观启动与移情能力、仁爱观启动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三个因素的三次交互作用也显著。在公正道德敏感性上,仁爱观启动与性别两个因素的主效应显著,移情能力的主效应边缘显著;移情能力与性别、移情能力与仁爱观启动的交互作用显著。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爱观、被试的移情能力与内外控人格特征以及被试的性别对道德敏感性有影响。几个因素对关爱道德敏感与公正道德敏感性的影响不尽相同。当无意识启动仁爱观时,仁爱观启动与被试的移情能力、性别表现出比较复杂的交互作用。本研究比较深入地探讨了道德敏感性的几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学校德育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