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导致数量巨大的弃土场和排矸场相伴而生,不仅破坏生态环境、植被和自然景观,而且产生大量的水土流失,威胁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重构土壤的生态恢复过程进行研究,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野外模拟重构土体(弃土和煤矸石填充重构)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模式对重构土体的改良效果,以期揭示不同的种植模式对重构土壤的响应机制。本文选择12种不同种植模式:5种单播(白三叶、柠条、黑麦草、草木樨、紫穗槐)、7种混播(紫穗槐+白三叶、紫穗槐+草木樨、柠条+白三叶、柠条+黑麦草、紫穗槐+黑麦草、白三叶+黑麦草、草木樨+黑麦草)和空白对照对重构土体的改良效果进行研究,并测定土壤理化性状和植物生物学性状。论文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措施可以不同程度的提高重构土体的0-30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土壤的持水量,使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均高于下层,不同种植模式下群落生物学性状表现为混播优于单播。(2)土壤质量因子与植被生产力(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根系生物量与全N、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而与非毛管孔隙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容重的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不同种植模式对重构土体的改良效果表明,在煤矸石填充重构土体较优的3种模式为:白三叶+黑麦草>草木樨>柠条+白三叶。弃土填充重构土体,较优的3种模式为:白三叶>黑麦草>紫穗槐+草木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