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家养老的乡土适应研究——以苏中地区P村为例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ulhuj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快速经济发展和严格的生育政策,我国在较短时间内进入了国际公认的老龄化社会。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加上我国“未富先老”的特殊国情以及家庭规模和结构的变化都使我国的养老问题变得日益严峻。相对于城市养老问题而言,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的大中城市均不同程度的开展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且逐渐扩展到农村。但是,在公共资源相对贫乏、社区建设比较滞后的农村开展居家养老肯定是有些困难的。到底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有怎样的认识?他们的接受程度如何?农村老人能认可接受什么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为什么能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基于此,本文选取江苏省苏中地区P村作为研究地点,以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乡土适应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民众的实地调研,了解农村居家养老与乡土社会的融合状况,并分析影响农村居家养老适应乡土社会的相关因素。   研究表明:大部分农村老人对居家养老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并且愿意接受居家养老服务,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基于此,得出居家养老能够良好地适应乡土社会。在经济层面,农村经济状况的改善以及居家养老的成本优势为居家养老适应乡土社会提供了经济基础;在文化层面,传统养老观念的变化、对熟人社会的依恋以及对老年人的精神支持使得农村老人既不愿单纯依靠子女养老也不愿离开熟悉环境,进入机构进行养老;在社会层面,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的急剧流动以及人均寿命的延长,农村传统家庭结构向“4-2-1”结构转变、农村空巢老人逐渐增多、农村老年人口也呈增长趋势,这使得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居家养老成为人们最为现实的选择之一。另外,居家养老在P村的实际运行中,人们对于居家养老认识的偏颇,对于居家养老服务人群定位的模糊以及专业人员招募的欠缺都使得居家养老需要进一步的完善,需要政策制定者以及制度实施者有的放矢地予以改善、变通,使之更好地适应乡土社会环境。
其他文献
研究了新显色剂 2 - ( 2 -咪唑偶氮 ) - 5-二乙氨基苯胺 ( IZAEA)与 Pd2 +显色反应的条件。试验结果表明 ,在 p H5.0的 HOAc- Na OAc介质中 ,试剂与 Pd2 +形成稳定的紫红色络
黑龙江垦区已建成我国重要的粮食战略后备基地,以80、90后为主体的新生代正在成为垦区现代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农垦体制转变的背景下,“北上广”择业潮流的影响以及新生代面临
贫困问题是世界性治理难题。我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并且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三五”期间,我国扶
茶馆作为中国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较为独特的经济文化现象,是随着城市经济和市民文化的发展而自然兴盛起来的。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是城市研究比较关注的问题,在西方
拟亲属关系是亲属关系的人为延伸形式,其在民间社会中普遍存在,尤其以“认干亲”现象最为典型。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实地研究的方法,选取河南省J村作为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