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呐喊》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中色彩隐喻文学意义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是人类生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认知已成为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内关于英汉语言色彩隐喻已有大量的对比研究,但对色彩词和色彩隐喻的对比研究大多局限于普通文本中色彩隐喻的构造及语义分析,而文学作品中色彩隐喻的普遍特征及文学价值仍是一个新的领域。关于文学作品中的色彩隐喻,目前探讨较多的主要有鲁迅、乔伊斯及菲茨杰拉德小说中的色彩隐喻研究。在众多的研究中,鲁迅小说和乔伊斯小说的比较也是一个热点,多为两者经历与作品主题的研究。虽然色彩隐喻研究也有发现,但为两作家的分别研究,关于鲁迅与乔伊斯小说中色彩隐喻及其文学价值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一个有待于深入探索的话题。本文运用认知隐喻与色彩原型理论分析鲁迅《呐喊》与乔伊斯《都柏林人》中的色彩隐喻及其文学价值。通过统计和举例对比来论证英汉文学中色彩隐喻的共性与差异,并挖掘异同产生的认知,文化及个体背景和原因。本文共六部分,包括引言,四章正文内容以及总结。引言部分综述国内外关于两部作品中色彩隐喻的研究现状,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色彩认知隐喻及色彩原型理论,并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章论述选择《呐喊》与《都柏林人》为比较文本的原因。国内外相关研究充分表明,这两部作品具有相似的创作背景及主题,两位作者的生活经历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而色彩的运用是鲁迅和乔伊斯作品的重要创作特点。第二章从环境描述及人物刻画两方面分析色彩隐喻在两部作品中的运用及体现的文学价值。第三章分析两部作品中色彩隐喻,并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它们的共性与差异。第四章从身体经验、色彩原型、民族认知、文化认知及个人认知五方面探讨共性与差异产生的原因。最后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本研究有助于读者了解色彩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更好地认识作品主题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同时拓展我们对英汉色彩隐喻的认识,促进中西文学和文化交流。
其他文献
刘一明,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一代宗师,有清一代著名的全真高道,其著作多数收入《道书十二种》。鉴于刘一明在道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学术界以《道书十二种》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刘一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文明”的严峻挑战,中国和日本这两个闭关自守的东方国家,都被迫打开“大门”,分别启动了以洋务运动及明治维新为标志的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洋务运动以“
竹枝词起源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是一种地方特色鲜明、乡土风味浓郁的民歌。竹枝词作为一种以吟咏风土为主的文学类别,是文学界长期关注的领域,也是地域文化、民俗文化、民间
近三十年淋巴瘤发病率在全球持续上升,恶性淋巴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近30年来以化疗为主导的淋巴瘤治疗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从整体来看,现有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成为我国的基础建设工程,而其施工质量管理是水利建设工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合理的施工质量管理不但能够提高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而且还
被害人承诺,简单来说就是法益主体允许他人实施损害自己法益的行为。其作为一种阻却违法的事由,目前已被许多国家所认可,甚至有的国家已经将其写入刑法典。我国因受国家本位思想
玻利维亚是世界第二个最大锡矿生产国家。于1970年首次炼出了锡。近十年来,尽管采矿能力下降,但冶炼能力还将进一步增加。
意大利法学家登特列夫是现代自然法理论复兴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法律哲学与政治理论的核心就是自然法问题。登特列夫重点研究与探讨了历史上的自然法学说、法律的本质、法
悬架是汽车的车架与车桥或车轮之间一切传力连接装置的总称,车辆运行过程中,车轮定位参数(前束角、外倾角等)与轮距等参数会产生运动学上的变化,悬架的运动学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
本报告介绍了作者的一次口译实践经历。作为2012级翻译硕士(MTI)口译方向的一名学生,作为可研团队的译员,作者参与了“利用世行贷款云南红河州滇南中心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