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公路里程也在不断刷新,目前中国路网的全球保有量全球第一。我国现阶段逐渐由公路建设时代过渡为养护时代,路网养护需求愈发严峻,但是我国对预防性养护的研究还在起步阶段,预防性养护决策大多还停留在主观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建立科学合理、可量化、易实施的养护决策体系,为公路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研究主要论述沥青路面在通车后,受车辆荷载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会逐渐出现早期病害,常见类型可分为裂缝、变形、表面损坏、水损坏四种类型。随着养护技术不断发展,常见的养护措施有填缝贴缝、微表处、雾封层、(超)薄层罩面、稀浆封层、石屑封层等。本文列举了不适合进行预防性养护的几种病害:如结构性裂缝较多且无法有效填封、大量或者严重的修补、变形出现大量推移拥抱现象、严重车辙、路基路面长期积水难以迅速排除、路基强度不足等。而对于预防性评价指标体系,我国现行规范提出决策指标都是综合指标,而预防性养护着眼于路面出现细小病害即将出现大的病害前进行养护,故本文在原有规范的基础上对预防性养护指标进行改进,并增加了几个简单易测的指标,构成新的决策指标体系即:路面结构强度、裂缝率、车辙深度指数、抗滑系数指数、表面密水性能指标,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得出相应指标的阈值。在路面预防性养护中,养护部门需要分别对网级路面和项目级路面进行方案选择分析。本文的研究通过运用决策树/决策矩阵的方法,针对不同的病害、不同的路况条件,列出了相应的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应用,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决策指标体系是否可行,是否与原有的预防性技术方案决策理论存在良好的连续性。本文的工程实例是在江西省宜春市公路管理局下辖的几条国省道上进行相应的研究,目的是让理论能更好的服务实际生产,并在这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从而让预防性养护决策指标更加科学合理,让预防性养护措施的应用更加有效,从而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