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大鼠耳蜗发育过程中Connexin43的表达差异 目的: 缝隙连接蛋白在听觉系统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缝隙连接蛋白(Cx)26、Cx30及Cx43突变被证实会引起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到目前为止,缝隙连接蛋白突变致聋机制尚不清楚,但了解它们在耳蜗中表达及分布的变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条件。Cx26和Cx30在啮齿类动物耳蜗中的定位表达已明确,但Cx43至今仍不能确定并且具有争议。本研究拟通过重新检测Cx43在出生后不同鼠龄大鼠耳蜗的表达和分布,初步探讨其在耳蜗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 依次取出生后1天(P1)、5天(P5)、、14天(P14)、17天(P17)和成年6组不同年龄段的Sprague-Dawley大鼠耳蜗,采用双重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Cx43在发育中的大鼠耳蜗的分布与定位。应用Realtime PCR检测P1、P8、P14大鼠耳蜗蜗轴Cx43mRNA的表达水平,进一步验证我们免疫定位Cx43蛋白的结果。 结果: 在P1、P5、P8、P14,Cx43在神经支配耳蜗感觉毛细胞的内螺旋丛和外螺旋束有特异性表达,并与耳蜗传入神经标记物TUJ1染色有大量的重叠。而P17Cx43在内螺旋丛、外螺旋束的表达消失。Cx43在出生后不同鼠龄耳蜗中的螺旋神经元均有表达。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Cx43mRNA在P1、P8、P14大鼠蜗轴内表达具有差异性,在P8出现一个高峰,P14下降至最低水平。 结论: 在听觉出现前,Cx43特异性表达在内、外毛细胞下面的传入神经末梢内螺旋丛与外螺旋束,并伴随耳蜗传入神经发育成熟的过程,表明Cx43构成的缝隙连接在耳蜗传入神经发育及听觉神经传递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组大鼠耳蜗螺旋神经元胞浆中均有Cx43表达,我们推测SGN可能是Cx43致聋的靶细胞。 第二部分1,4,5三磷酸肌醇受体和P2X7受体在出生后大鼠耳蜗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与变化 目的: 1,4,5三磷酸肌醇受体(IP3R)是细胞内钙释放通道之一,其引起的耳蜗细胞内Ca2+浓度增加在听觉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次实验拟通过研究IP3R在不同鼠龄大鼠耳蜗中的表达差异,从而探讨其在耳蜗发育发挥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了解胞外Ca2+内流通道P2X7受体在耳蜗中的功能,在本研究中我们重新检测了P2X7受体在发育中大鼠耳蜗的表达。 方法: 依次取出生后1天(P1)、5天(P5)、8天(P8)、14天(P14)和成年5组不同年龄段的Sprague-Dawley大鼠耳蜗,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IP3R和P2X7受体在发育中的大鼠耳蜗的分布与定位。 结果: P1组大鼠耳蜗Corti器内仅Hensen细胞表达IP3R。P5组IP3R开始出现在内毛细胞和3排外毛细胞表达,并向外延伸至Claudius细胞,Deiters细胞未出现IP3R的表达。螺旋神经元及血管纹三层细胞缘细胞、基底细胞和中间细胞也表达IP3R。P8和P14组, IP3R在内、外毛细胞表达强度增高, Deiters细胞底部也出现IP3R染色。成年期大鼠耳蜗,IP3R集中表达在内外毛细胞,其在血管纹、螺旋神经元表达明显下调。 P1组大鼠耳蜗Corti器内、外毛细胞强表达P2X7受体。血管纹的缘细胞,螺旋神经元也出现P2X7受体的弱表达。P12组在Corti器感觉毛细胞,P2X7受体阳性染色分布出现改变,主要表现在内、外毛细胞表皮板出现强染色,Deiters细胞开始表达P2X7受体的染色。血管纹三层细胞均表达IP3受体,螺旋神经元胞浆强表达P2X7受体。成年期大鼠耳蜗,P2X7受体表达模式同P12,在内、外毛细胞,P2X7受体染色仍集中在毛细胞表皮板。 结论: IP3R在耳蜗Corti器毛细胞和支持细胞的表达存在随鼠龄的增加逐渐上调的趋势,这表明IP3R参与耳蜗发育及耳蜗功能的调控。P2X7受体首次被发现在内、外毛细胞表皮板表达,提示其在毛细胞声音转导中发挥十分重要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