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为世界濒危的大型涉禽,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东方白鹳的迁徙研究主要通过历史调查记录和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度夏地的观察记录等进行推断。卫星跟踪技术虽有利用,但收集数据甚少。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关于东方白鹳及中途停歇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东方白鹳度夏地的个体,且多集中于对东方白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17YFC0505804)海岸带代表性水鸟筛选、迁徙路线识别及栖息地需求分析(鹤鹳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属于鹳形目(Ciconiiformes)鹳科(Ciconiidae),为世界濒危的大型涉禽,我国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于东方白鹳的迁徙研究主要通过历史调查记录和迁徙停歇地、越冬地和度夏地的观察记录等进行推断。卫星跟踪技术虽有利用,但收集数据甚少。根据现有的研究文献,关于东方白鹳及中途停歇地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东方白鹳度夏地的个体,且多集中于对东方白鹳秋季迁徙模式的描述,鲜有学者对在鄱阳湖越冬个体的迁徙过程进行详尽的研究。本研究通过对在鄱阳湖越冬的东方白鹳开展环志,并安装卫星跟踪器,研究了同一越冬地东方白鹳的中途停歇地、度夏地、迁徙路线及迁徙特点,填补了我国鄱阳湖越冬东方白鹳迁徙研究的空白。(1)2016年12月至2020年3月通过对在河北省唐山市曹妃甸区和江西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恒湖环志的14只东方白鹳个体的卫星跟踪,获得了42条完整的迁徙路线(包括春季迁徙路线28条,秋季迁徙路线14条)。发现东方白鹳春季迁徙时间中值日期为3月26日,迁徙结束中值日期为4月28日,平均迁徙时长为33.36d,平均迁徙距离为3360km,平均迁徙速度为122.47km/d;秋季迁徙时间中值日期为10月30日,迁徙结束中值日期为11月30日;秋季平均迁徙时长为33.07d,平均迁徙距离为3001.46km,平均迁徙速度为95.20km/d。春秋两季的迁徙时间、迁徙距离及迁徙速度均无显著性差异。(2)东方白鹳跨海方式普遍采取沿渤海沿岸湾飞行,秋季迁徙时东方白鹳均采用沿渤海沿岸迁徙方式抵达越冬地;而春季则有3只个体选择跨越渤海湾迁徙。(3)迁徙期的东方白鹳一般是白天飞行,偶尔也会有夜晚迁徙飞行。东方白鹳春季迁徙飞行瞬时速度通常在30~40km/h,而秋季迁徙飞行瞬时速度以40~50km/h出现的次数最多。春季迁徙时,卫星跟踪东方白鹳记录到的最高瞬时速度为116.8km/h,出现在辽河附近,而秋季迁徙过程中最高瞬时速度为92km/h,出现在黄河三角洲。东方白鹳在春季6:00~19:59的飞行频次较高,20:00~5:59的飞行频次急剧下降,而东方白鹳在秋季7:00~17:59的飞行频次较高,17:00~6:59的飞行频次急剧下降。东方白鹳春季活动时间比秋季活动时间每日多3h,这可能是春季鸟类应对繁殖压力且春季日出时间较早而导致的结果。(4)2016年至2019年,东方白鹳到达度夏地时的平均气温为11℃,最低气温为2℃。度夏地平均气温降至4℃以下时,东方白鹳开始向南迁徙,此时度夏地最低气温为-2℃,最高气温低于16.5℃。2016年至2018年,东方白鹳到达越冬地时的平均温度为3.8℃,最低气温为-6.5℃。越冬地平均气温升至8.2℃以上时,东方白鹳开始向北迁徙,此时最低气温为3℃,最高气温低于13℃。但相关性分析表明,东方白鹳迁离度夏地和越冬地的时间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5)本研究卫星跟踪的东方白鹳共利用了283个春季停歇地,173秋季停歇地,其中被重复利用2次以上的停歇地分别有162个。卫星跟踪发现的春季重要中途停歇地有天津北大港水库、山东省东营市黄河故道、安徽省安庆市望江县武昌湖及河北省沧州市黄骅市养殖塘;秋季重要中途停歇地有安徽省安庆市的升金湖和菜子湖、河北省曹妃甸养殖塘、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的嫩江和松原市龙凤山水库。(6)停歇地利用类型春季以河流(24%)、沼泽(24%)、农田(13%),秋季以河流(26%)、沼泽(21%)、水库(21%)为主,春季相比于秋季停歇地利用类型更为丰富。(7)本研究卫星跟踪的东方白鹳,其度夏地选择主要以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为主,但本研究的东方白鹳个体迁徙迁至度夏地后,多会选择游荡度夏,这可能与其寻找适宜度夏生境有关,也可能与其是否参与繁殖有关。
其他文献
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新环保政策背景下,现代木结构建筑将在我国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由于木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以及我国有着震区重建、加固改造的需求,抗震型木框架剪力墙的应用和推广有着很好的前景。现代梁柱式木框架剪力墙作为起源于中国并在日本趋于成熟的一种结构体系,在中国具有广泛的渊源和文化认同。作为一种抵抗地震作用和风荷载的主要水平抗力构件,对其抗侧性能的研究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主要研究梁柱式胶
油橄榄(Olea europaea L.)是世界著名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原产地中海地区,现已有40多个国家引种栽植,利用其鲜果冷榨的橄榄油是天然优质食用植物油,其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抗氧化成分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我国油橄榄引种历时50余年,推广种植面积超过250万亩,尤以甘肃、云南和四川发展规模最大,然而,由于我国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与原产地不同,相近气候和土壤因子的差异影响了油橄榄的正常生长发育。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Blessig,1872),是一种主要危害栎类树种的钻蛀性害虫,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中国、朝鲜半岛、日本、越南和俄罗斯远东)。该虫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均有分布,但仅在吉林和辽宁省暴发成灾,且吉林和辽宁省的成虫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地理种群的以3年为周期的同步性羽化行为。东北林区栗山天牛局部成灾可能与成虫周期性羽化行为和区域性生态因子均存在关系,为摸清该虫局部成灾的潜在
粗皮桉、尾叶桉因其良好的速生性、适应性等,成为我国重要的桉树改良树种,它们的种间杂交种因在速生、抗病等方面具有突出优点,在新品种开发、育种理论研究中都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对粗皮桉与尾叶桉间杂交种的了解主要集中在生长量等性状,而对其抗逆能力、木材性质等重要性状及其遗传特性缺乏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分别以1.5年生、5年生人工杂交子代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它们的材积生长、抗病指数、木材性质、单板用材性质等性状的
厘清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之间权衡关系及未来发展模式下可能出现的权衡,对三峡库区城镇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优化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湖北秭归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该区域产水量、碳储量以及土壤保持量3种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特征及权衡关系,并采用PLUS模型模拟了自然发展情景(Ba U)、生态保护情景(EP)和综合发展情景(CD)下的土地利用,运用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探讨了下各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权衡关系,确定较优
在微电子器件微小化、多功能化及高集成化的持续驱动下,IC集成封装的微互连密度需要大幅度的提高,这要求微互连点的尺度快速地减小,特别是代表着最高集成度的三维IC集成封装。微互连点尺度的急剧缩减将导致其可靠性问题:3D IC集成键合过程下层芯片钎料微互连点的重熔坍塌,导致微互连点的性能失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Intermetallic Compounds,IMC)在微互连点中所占体积比增加,致使其早期
蒙古栎作为我国分布最北的耐寒、耐旱的落叶栎,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广泛。诸多研究证明蒙古栎群体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结果显示其分化程度高低不同,这与其取样范围密切相关。因而本研究收集蒙古栎分布区范围内的7省40地蒙古栎种质资源,从表型遗传变异和DNA分子遗传变异对其幼苗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蒙古栎幼苗生长性状、光合参数、叶表型性状和叶片解剖结构等表型性状
本文以一所地方高校A大学为例,系统分析2013-2019年在校留学生的发展变化,包括留学生规模、留学生源国、经费来源、学历结构、专业分布等基本情况,研究地方高校在创建“双一流”过程中面临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采取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推进趋同化管理等措施,突破国际化教育发展的管理瓶颈,提升学校的留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及国际化教育水平。
石斛属(Dendrobium Sw.)为兰科(Orchidaceae)多年生珍稀濒危附生植物,具有较高药用和观赏价值。选取高生物碱含量的三种药用石斛:束花石斛(D.chrysanthum)、紫瓣石斛(D.parishii)、报春石斛(D.primulinum),取其茎、叶和花为材料,研究了三种石斛的生物碱成分和相对含量。同时,比较了三种石斛生物碱分布的异同点。以报春石斛为例,探索石斛抗癌活性的物质
随着电子器件逐渐趋向于小型化与集成化,设备中的电子器件的数量也呈指数增长,任意焊点的失效都会导致电子器件的损坏,因此电子焊料的可靠性逐渐受到重视,提高电子焊料可靠性的方法成为了近些年锡焊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由于焊点的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为几百纳米至几微米,常规方法难以直接测算其形成与生长过程,多采用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本文通过采用改进嵌入原子(MEAM)势的分子动力学方法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