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构建及旅游开发价值评价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3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旅游价值很高的资源,也是喀斯特地区一种遍在性资源,是贵州喀斯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在开发前科学调查与研究不足,缺乏整体规划与开发设计,洞内景点规划混乱,不能突出洞穴特点;开发中景点随意命名,缺乏文化内涵,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所以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在开放不久后很快进入衰落阶段。使得洞穴旅游资源的资源优势始终无法向经济优势转换,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文在对贵州洞穴实际调查的基础上立题,认为文化是旅游之魂,现在旅游的生命力应该在于文化的开发。 我们以人地关系为指导思想,以岩溶学、文化学、旅游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为理论依据,应用室内、室外资料收集和野外踏勘方法,对贵州的喀斯特洞穴进行研究。研究了喀斯特洞穴文化、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构建及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等内容。文章首先从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形成和类型入手,构建了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并从其内容体系出发探讨了喀斯特洞穴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及其文化内涵,找出其形成原因,总结其文化特征。最后通过对其旅游开发可行性的研究指出,贵州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不是一哄而上的掠夺式开发,而应是实现资源的整合开发与可持续开发。本论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 ① 全面而系统的从喀斯特环境人地关系的角度研究喀斯特洞穴文化。认为喀斯特环境是形成喀斯特洞穴文化的地理背景,喀斯特洞穴文化是在喀斯特环境、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历史及文化传播影响作用下形成的。 ② 首次构建了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认为喀斯特洞穴文化体系内容可从文化结构和形成类型两方面来认识。从结构上来讲,它是由喀斯特洞穴物态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有机耦合而成。从形成上来讲,它包含了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生文化及次生文化。 ③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文化形成、内容体系的研究,提出喀斯特洞穴文化具有地域性、二元性、综合性、时间演进的非线形、多层次性、主体抽象性及敏感性和文化价值的滞后性及间接性等特点。 ④通过对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的识别,挖掘重要的洞穴文化旅游资源,包括洞穴的探险文化、洞穴科技文化、古人类遗址、洞穴丧葬、洞穴岩画、洞穴建筑、洞穴军工、洞穴宗教及洞穴的点景文化等。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地理学,尝试着将喀斯特旅游资源划分为2个景系,8个景类及86个类型。 ⑤通过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的评价发现,贵州的喀斯特洞穴文化旅游资源不仅量丰、质优,而且具有很高的美学艺术价值、科学教育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探险价值及文学价值及娱乐休闲的价值等。 ⑥由于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遍在性、脆弱性及空间存在的多样性,所以其文化的开发是其旅游开发的重点,但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资源都开发,而是要有选择性的开发,开发中要走“雅文化大众化”,资源整合及可持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为掌握云南省不同菜区小菜蛾种群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抗药性水平及年度变化规律,于2009—2013年间连续5年,采用浸叶法监测了滇中通海县、滇西弥渡县和滇西南临沧市小菜蛾田间种
张爱玲与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特立独行的人物,在精神和艺术层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他们笔下的世界,呈现出共同的冷的特质:冷静的叙述策略,冷色调的作品氛围,悲剧性的故
本文运用教育经济学以及教育融资理论研究了我国民办高校多元化融资战略的相关问题。 首先,本文研究了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现状,分析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模式以及类别特征
<正>山东省临沂市是全国最大的木板材加工制造基地,目前,全市此类企业已达数千家,它们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到我国周边十余个国家和地区。
期刊
对中国来说,明清之际是“天崩地裂”的大变动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有满人入关、明亡清兴,改朝换代这样的大事,还有西方文化的传入、基督教的入华,也是在此时,中国传统思想第一次与西方
在我国,期货投资已成为继证券和房地产之后的又一投资热点,期货交易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蓬勃发展。由于期货交易自身的特点,它与期货犯罪有着天然的不解之缘,各种期货市场莫不
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新生事物,具有鲜明主题的国家地质公园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不过五年。国家地质公园以保护地质遗迹、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
甩挂运输试点工作要遵循"政府引导、企业为主;行业组织、多方扶持;试点先行,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引导和鼓励试点企业开展甩挂运输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充分发挥试点企业的主体
国外刑法典中对食品安全犯罪的罚金刑都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规定,其计算方法和适用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犯罪罚金刑争议较多的以"销售金额"为标准
本文主要讨论了现代汉语里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我们从“形式—语义—语用”和“普通话—古/近代汉语—方言”等多个角度来探讨问题,同时也运用了认知语言学的一些理论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