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成药产业是我国最具原创性优势的医药产业,国家一直致力于促进和发展中成药产业,然而目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尚存在诸多困难,产业竞争优势较弱。故开展产业竞争力分析与评价,明确中成药产业竞争优势,是促进产业长足发展的重要环节。本研究将药事管理学科与产业经济学科相结合,以中成药产业为研究对象,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目的:揭示当前我国中成药产业发展水平,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建议和对策。方法:(1)数据挖掘:对现有中成药及产业竞争力相关文献如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产药品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等进行数据挖掘,明确当前产业发展概况、竞争力水平及存在的问题。(2)数学模型分析:通过建立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产业竞争力得分;结合波特“钻石”模型分析产业竞争优劣势。(3)对比研究:构建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中成药产业竞争力进行纵向对比研究,并与我国化学药品制造产业进行横向对比研究。结果:(1)产品结构特点:我国中成药品种有9629个,涉及59270个批文及2856家企业,平均每个品种的批文数为6.18,企业数为0.29。其中有371个收录入2012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126个收录入2017版国家医保目录;剂型涉及胶囊剂、片剂、丸剂、颗粒剂等42种。临床应用涵盖内科、妇科、骨伤科、外科、耳鼻喉科、皮肤科、肿瘤及眼科用药8大类,主要用于症状和体征改善、呼吸系统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等21大类疾病的治疗。(2)国内产业发展趋势:在经济效益上,2013-2017年,中成药产量从272.05万吨增至383.6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9%;化学药品产量从263.30万吨增至355.44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中成药主营业务收入从5065亿元增至5735.9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化学药品主营业务收入从9433.8亿元增至13332.3亿元,年均增长率为9%。中成药利润总额从538.4亿元增至707.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7%;化学药品利润总额从936.0亿元增至1606.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5%。中成药年销售额从1984.92亿元增至2996.3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2%,其中区域年销售额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排名靠前。(3)国际贸易情况:2008-2017年,我国中成药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从3.58亿美元增至6.2亿美元,平均总额为4.853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6%。贸易竞争指数从-0.0279降至-0.1935,平均值为-0.049,且总贸易出口额低于进口额。我国中成药类产品出口主要以中药酒、片仔癀、白药、清凉油及安宫牛黄丸五类为主。(4)产业竞争力: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2004-2016年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得分从-2.611升至2.978,总体竞争力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中低水平。权重分析结果显示,产业因子指标权重排名前三的是R&D经费支出(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新产品开发项目(项),提示创新能力在产业竞争力中的重要性。中成药产业与化学药品产业竞争力均处于中低水平,但后者产业竞争力呈平稳上升趋势,而前者波动较大,走势不稳。(5)产业竞争优劣势:“钻石”模型分析提示:(1)生产要素:初级生产要素为产业竞争力奠基了物质基础,但在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及智能设备等高级生产要素上相对匮乏,产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2)市场需求:国内市场需求不断提升,相较于国际市场发展较好。(3)相关及支持产业:上游产业已有较好发展,但尚未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医药制造业、制药机械业等相关互补性产业为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创造了有利条件。(4)企业结构及战略:企业发展结构单一,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较重。结论:我国中成药产品品种丰富,临床应用广泛,但产品同质化现象较重,科技创新水平较低,普药市场及医保市场占比较低。中成药产业规模发展趋势良好,生产和效益都呈低速上升趋势,且总体发展势态弱于化药制造业,提示产业发展滞后。国际贸易水平较落后,尚处于净进口瓶颈期,具有微弱的竞争劣势。产业竞争力处于中低水平,但已初具产业原创性优势。本文对提升中成药产业竞争力提出以下建议:(1)提升生产要素水平,增强生产要素优势;(2)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国际化专利布局策略;(3)拓宽海外市场,提升市场需求;(4)加强相关及支持性产业的建设;(5)注重企业发展,培育大品牌大品种;(6)加强政府推动作用,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