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业自出现开始就彰显出了无穷魅力,作为综合性产业,其正成为新经济形势下拉动内需新的增长点。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几乎所有的省市区均将其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但同时也带来了市场的激烈竞争。为有效降低或者避免区域间盲目的旅游竞争,区域旅游合作俨然成为旅游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区域旅游合作发展过程中,衍生出多种合作模式,其中旅游成长三角是推动区域旅游发展下的一种新的应用模式。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视角看,它通过借助三个增长极的有效联动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区域现代化水平的提升。相对于传统单双增长极,成长三角在空间上演化成一个面,更具几何上的稳定性,区域内人力、资金、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本文基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成长三角理论,构建旅游成长三角空间演化模式,选择小尺度区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集聚度、连接度、通达度及经济联系强度对张家界A级旅游景区空间布局进行数理分析,探讨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空间分布形态及形成过程,并剖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首先,围绕“武陵源-永定-慈利”区域内的景区最邻近点指数R和基尼系数Gini分别达到0.8、0.9947,集聚性最强,形成辐射强大的旅游核心圈;β、γ指数分别为1.75、0.7,交通线路多,交通等级高,连接度高;指数R为32.8<37.2,低于全市平均通达度指数,景点间较容易移动,可进入性强,通达度好;受经济联系程度的影响,武陵源和永定沿着经济联系轴偏向于慈利方向发展。依据成长三角发展的前提条件,张家界形成了以“武陵源-永定-慈利”为旅游成长三角的空间分布格局。其次,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形成过程是在核心增长极的主导下,各要素向外围区域逐渐渗透,不断孕育新的空间结构过程。武陵源作为稀缺性极高的旅游资源,是张家界核心吸引物,受其旅游吸引力的推动,张家界中心城区永定成为依托武陵源最先发展起来的新的核心增长点。武陵源和永定双核的联动效应,推动各要素进一步扩散,促使慈利县逐步成长为张家界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点。三个核心增长极空间相互作用,构建了围绕“武陵源-永定-慈利”旅游成长三角,拓展了张家界旅游业空间发展格局。最后,在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空间演化过程中,其正处于成长三角的成熟阶段,区域内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多核心多层次辐射圈形态。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形成的不同阶段,主导动力因子不尽相同,但驱动各个阶段演化的影响因子是在紧密衔接中交互递进,聚集与扩散效应推动张家界旅游成长三角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