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研究 ——基于文化表征的视角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英语教科书是培养跨文化交际力和实现跨文化理解的重要载体。大学英语教科书如何阐释和建构他者,对塑造大学生的他者文化观,引导大学生如何看待他者,与他人相处,形成跨文化理解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不仅有利于推进批判教科书研究中有关“他者问题”重要议题的研究,对认清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内涵,理解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变迁的本质,改进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现实,实现大学英语跨文化教育旨归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文化表征理论,以他者为切入点,将大学英语教科书视为一个有关他者的文化表征系统,在共享文化信码的作用下使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产生意义。为分析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轨迹并诠释变迁背后的文化政治学意义,本文建构了大学英语教科书“他者”文化分析框架,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代表性的12套40册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465篇他国篇目进行了纵向历史考察、横向比较分析以及综合表征理论探讨。本文分别从“变了什么”“怎么变的”“变得如何”“应该如何变”四个层面探究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轨迹以及变迁背后的深层意义。具体而言,采用内容分析法辅以历史考察法和比较分析法,在教科书知识选择的三个背景因素“社会、学科、育人标准”的历史考察和教科书“他者”文化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不同历史时期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历程、特征,探讨他者表征和文化意义制造的过程和本质,并基于变迁可能带来的问题,构建理想的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路径,主要有以下发现:第一,大学英语教科书利用他者表征策略建构了自我想象的西方他者。本文基于对465篇他国篇目数据的统计分析,借鉴外语教育史文献中对于大学英语教材历史发展阶段的划分,将本文中的大学英语教科书他者变迁的历史发展分为初步形成期(1949-1965)、严重破坏期(1966-1977)、恢复发展期(1978-1998)和稳定发展期(1999-2019)四个阶段。基于他国篇目中所提及国家的频次数据的整理和统计,确定7个主要西方强国作为内容分析的基本对象。通过对每一历史时期能够影响教科书知识选择和对西方文化态度的社会背景、学科背景和育人标准的历史考察,结合在他者文化分析框架下对每一时期的代表性教科书中主要西方国家文化的内容分析总结出每一时期他者的特征。研究发现,70年大学英语教科书在社会政治、外交、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利用不同的他者表征策略,形成了四个时期不同的他者特征。分别是:二元对立策略下的“对立的资本主义他者”,排除与否定策略下“不在的资产阶级他者”,简化和约化策略下“对等的英美化科技他者”,以及本质化策略下“共在的美国化人文他者”。第二,大学英语教科书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本建构了“唯我性”他者。在分阶段历史考察他者变迁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横向比较分析归纳70年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特征。从教科书内部主要七国文化内容演变特征、教科书外部影响因素与他者变迁的互动关系特征,以及变迁向度和程度的总体特征三个方面,再一次比较分析归纳后发现,我国大学英语教科书内容呈现出一个“积极取向的、美国化、科技先进、社会不平等”的他者形象;教科书内外部互动关系变迁呈现出一种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本的“唯我性”他者特征,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政治意识形态下的以社会制度分歧为呈现他者角度的变迁时期和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下的以社会文化差异为呈现他者角度的变迁时期;总体来看,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呈现出一个突变与渐变交织的非线性发展过程。第三,反思他者变迁的历程与特征,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从本质上反映出国家权力主导下的唯我性“他者化”过程。借助霍尔的有关表征差异与权力、表征差异与认同之间的关系理论,本文将权力/知识和认同看作是表征的一体两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分别对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化表征与国家权力的关系,以及大学英语教科书中他者化表征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进行具体论述,以此来论证大学英语教科书在国家权力主导下完成的唯我性“他者化”表征实践过程的本质。文章发现,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总是处于自我中心主义的“唯我性”自我与他者关系中,即要么处于主体性的自我与他者关系中,与自我是对立的关系,他者处于依附于主体文化的地位;要么处于主体间性的自我与他者关系中,与自我形成互惠平等的利益关系。同时,文章就他者化表征实践可能产生的不平等问题做了更深层次的分析,为进一步突破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化困境奠定了基础。最后,论文提出了“他者性”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的路径构想。依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代表性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变迁历程、特征、本质及其问题的分析,本文认为为了解决大学英语教科书中的他者化表征实践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首先应该平衡社会需求与人的主体性关系,注重教科书文化选编中的人的主体性发挥;其次应该平衡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构建教科书文化的“文化多样、世界一体”多元一体化格局。在处理好两大关系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列维纳斯的他者性理论,从“肯定他者性”、“建立对他者负责的非对称关系”和“面对他者”三个层面,论述了以肯定他者性为基础,确立自我对他者负责的非对称性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模式,以便建构“差异与共生”并存的文化共生有机体,达成文化间真正“平等”的交流、对话和理解的“他者性”大学英语教科书文化选编路径。
其他文献
Nav1.5属于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oltage-gate sodium channel,VGSC)家族成员。Nav1.5对于心脏节律的维持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心脏钠离子通道Nav1.5的(?)亚基,由SCN5A基因编码。遗传学研究发现,SCN5A/Nav1.5发生突变会导致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与心源性猝死,包括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房颤、心脏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扩张性心肌病等
第一部分长链非编码RNA MZF1-AS1与神经母细胞瘤进展密切相关目的:寻找与人神经母细胞瘤进展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 RNA),评估其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中的表达和定位,并阐明MZF1-AS1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解析GEO公共数据库,寻找与人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临床指征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并检测lnc RNA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水平与生存的相关性。同时,应用实时定量PCR
在二代测序技术的推动下,宏基因组学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带来了宏基因组数据井喷式的增长,因此也给机器学习方法在该领域带来了极大的用武之地。人体肠道宏基因组数据具有小样本量、高维度、与宿主关系复杂的特点,在疾病相关的生物特征筛选以及构建疾病预测模型方面,存在以下问题:(1)对于受年龄、性别等因素影响较大的疾病如结直肠癌的宏基因组研究中,当前的特征筛选过程并没有考虑此类混淆因素的影响
随着5G技术的普及,无线通信技术将会更加深入的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天线,作为其中的关键部件,其电磁性能受到制造精度的限制,因此,利用智能制造技术对天线样件加工质量进行预测研究,实现天线加工的智能化生产对通信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以上问题本文针对高频元件在精密铣削过程中的加工质量预测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基于高频元件的结构特点、材料特性以及加工特点对高频元件的加工尺寸误差进行了影响因素分
第一部分内质网应激介导的凋亡和自噬在PBDE-47致雌性大鼠发育神经毒性中的作用目的:2,2’,4,4’-四溴联苯醚(2,2’,4,4’-tetrabromodiphenylethe,PBDE-47)是毒性较强的多溴联苯醚(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PBDEs)同系物之一,其所致发育神经毒性已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部分研究旨在明确内质网应
科学研究应坚持“四个面向”,其中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指导思想指出要把全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与“健康中国”相关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超声在疾病治疗和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超声医疗最核心的超声换能器普遍采用基于压电效应的电驱动器件,它存在复杂的电连接、电磁干扰等问题。最近,基于光声效应的光致超声换能器被广泛关注,它具有无电连接、抗电磁干扰等特点。光致超声换能器主要由光吸收材料和聚二甲基硅
智能语音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机交流方式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语音识别系统容易受到对抗样本的攻击而出错,研究这些攻击方法不仅有助于发现深度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而且可以推进深度学习理论方面的研究。现有的语音攻击方法中,白盒攻击方面主要依靠基于优化的算法,黑盒攻击方面主要依靠遗传算法,然而这些方法不仅需要大量的计算资源,而且攻击效果不够理想。例如,一是这些方
因没有电刷和滑环装置,无刷双馈感应发电机可以运行得更加稳定和可靠,有望成为未来几年独立发电模式的主流电机之一。功率绕组电压频率和幅值的稳定性是独立发电模式下的主要控制目标。同时,独立发电系统对异常工况非常敏感,特别是不平衡和非线性负载会导致功率绕组电压和电流产生严重不平衡和畸变。功率绕组电压中负序分量通常代表不平衡负载的影响,而3、5和7次谐波分量则代表非线性负载的影响。本文分别提出了负序电压补偿
近年来,食品污染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食源性病原体是导致疾病发生的直接原因之一。食源性病原体会产生特定的挥发性生物标记物,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气体传感器能对其进行实时有效监测,从而及时预警,降低人类感染致病菌的风险。本文选取李斯特菌产生的标记物二甲基三硫(C2H6S3)作为被检测气体,对纳米WO3的微结构(晶面及缺陷)进行调控,建立了材料微结构与气敏性能之间的构效关系。同时,将密度泛函理
活体光学分子成像不仅可以长时程在体追踪细胞的迁移、聚集和接触等动态行为,还可以直观地呈现细胞内分子信号的动态变化,为在体研究细胞功能提供有力的工具。肿瘤免疫疗法利用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并清除肿瘤这一特性来治疗肿瘤,在临床上表现出独特的优势。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是免疫系统中杀伤肿瘤细胞的主要效应细胞,在清除肿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肝脏作为一个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