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性事件新闻报道的批评语篇分析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berf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语篇分析是语言学研究中一个新兴的分支,综合了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大众传媒等多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批评语篇的学者们认为,语篇不仅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而且是社会实践的一种表现形式,因而批评语篇分析的目的在于探寻社会场景下的语篇中语言、意识形态与权力之间深层次的关系。自从批评语篇分析产生以来,许多学者对大众语篇尤其是新闻语篇产生了极其浓厚的兴趣并加以研究。本文作者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两种不同的官方报纸中选取适量的关于日本2011年3月11日地震及核泄漏事件报道的新闻语篇加以详细的对比分析,尝试着探寻中美双方不同的新闻语篇中所隐藏的新闻语言与其各自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作为具体分析工具,以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中选取五篇新闻报道加以对比分析,旨在发现这些新闻语篇中的不同之处以及在多样性的语言使用中潜在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从词汇分类、及物性分析、情态、报道形式以及新闻来源角度对选取的十篇新闻报道的详细对比分析,作者发现来自中国和美国媒体的新闻语篇虽然具有相似之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上述各个方面存在的差异说明新闻语篇并不是像新闻媒体所声称的那样绝对中立和客观,而是受到社会背景的影响隐藏其各自的意识形态。  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同时也证实了费尔克拉夫的三向度模型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在不同新闻语篇的对比分析中同样具有可行性。从本文的对比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尽管《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针对日本地震及核泄漏事件这一相同事件做出相应报道,但是由于两国国家立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在新闻语言的选取上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提高读者语言的批评意识,增强读者对生活中新闻事件的透彻理解,使读者能够辨析新闻语言中暗含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在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能看到互联网的踪迹。它的发展既给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语言学习上网络语言学习逐步成
在积累了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电工电子学实验教材进行了改革,建设电工电子学新形态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采用分层次方法设计实验,实验内容面向电工电子学理论在不同领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