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禽白血病病毒(AL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甲型反转录病毒属禽反转录病毒,引起禽造血组织中某些细胞成分的肿瘤性增生。而主要引起髓细胞性白血病的ALV-J是目前广为流行的一个亚群,自1988年Payne首次从肉鸡中分离出此病毒后,该病现已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于1999和2004年分别从肉鸡和蛋鸡中分离出该病毒,此后陆续有地方品种鸡感染此病的报道。ALV-J自我国出现以来,其感染宿主范围不断扩大,但其还没有突破种间屏障而感染与鸡亲缘性关系更远的品种,如雉,鹌鹑等。本研究建立了3种选择压模型,体外实验通过选择抑制物叠氮胸苷(AZT),在DF-1细胞上干扰ALV-J NX0101株的复制,对病毒连续传代后观察病毒在AZT作用下囊膜基因的突变情况。体外宿主细胞之间的依次过渡,观察病毒在不同宿主细胞作用下囊膜基因突变情况。体内实验通过人工模拟自然感染ALV-J NX0101株,将ALV-J依次人工感染易感宿主禽(SPF鸡,火鸡),然后过渡到抗性宿主禽(鹌鹑,山鸡,鸭),观察宿主禽病理变化,分析感染后宿主禽排毒规律及分离株囊膜基因遗传进化规律,解析不同宿主禽的过渡后ALV-J NX0101株的跨种传播机制。结果显示,药物选择压作用下对病毒的连续传代,使药物不会对病毒的糖基化位点造成改变。P2-TEF与P0-NX0101株序列相近,说明体外细胞培养体系选择作用单一,对病毒作用效果不明显。通过对体内选择压模型的建立,实现了对抗性宿主山鸡和鹌鹑的感染,但是没有实现鸭的跨宿主传播。通过不同宿主泄殖腔棉拭子p27蛋白的实时监测,观察到1日龄禽苗腹腔感染宿主山鸡,排毒时间延后,毒力降低,山鸡感染率37.5%。禽胚感染宿主,出壳后即可排毒,SPF和火鸡毒力较强,感染率分别为57%和100%,抗性宿主鹌鹑感染率为11%,而鸭未感染。5种宿主在剖杀日龄时均未产生抗体,感染宿主呈现V+A-的免疫耐受状态。病理组织学观察均可见肝脏,脾脏及心血管系统损伤。体内选择压模型env基因序列分析,由NS/S得,P1-SPF,P2-Turkey,P3-Pheasant,P4-Quail与P0-NX0101株gp85基因NS/S分别为0.39,1.27,1.33,1.26;hr2区域的NS/S分别为0,1.67,2.5,2.5。由NS/S≥2.5指出,hr2区域是决定宿主范围的关键区域,提示我们ALV-J的跨种传播与该区域突变密切相关。而P2-Turkey,P3-Pheasant,P4-Quail与HPRS-103株处于同一分支,可以推断病毒基因序列向HPRS-103株发生回归突变。通过糖基化位点比较:P0-NX0101,P1-P4宿主禽分离株在81-83位均比NX0101-NCBI株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它的出现使病毒发生免疫逃逸,病毒中和抗体应答减弱造成中和抗体应答反应减弱。保守的糖基化位点,与抗原表位,毒力或致病性密切相关。NX0101-NCBI,P0-NX0101,P1-SPF株与HPRS-103株遗传突变关键点是V131F,L195F;P0,P1-SPF与NX0101-NCBI株遗传突变关键点是L144F,S121R,它们都位于hr1或hr2区域,通过苯环和糖基化位点的插入与缺失,易导致病毒毒力,致病性和免疫逃逸的改变。P2,3,4宿主禽分离株向HPRS-103株回归,194D-N-D使糖基化作用缺失,195L-F-L使苯环结构消失,氨基酸的回归改变病毒毒力,揭示其是P2,3,4宿主毒与P1宿主毒毒力不同的关键位点。P2-Turkey株特殊位点为Y191C,P3-Pheasant株特殊点为C75R,氨基酸的改变造成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极大改变,蛋白的折叠或伸展会隐藏或暴露一些关键域,这些均与ALV-J的跨种传播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体内选择压模型的建立,实现了ALV-J的向抗性宿主的跨种传播,明确了env基因突变的集中突变位点及规律,找到hr1,hr2区域的关键位点,病毒毒力和致病性的改变,以及免疫逃逸与芳香族氨基酸,糖基化位点的插入与缺失密切相关。本研究为今后制备抗原表位疫苗,从根本上预防ALV-J的发生以控制此病提供了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