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扶贫攻坚阶段,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成效十分显著。国家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扶贫资金的支持,而我国的扶贫资金主要由我国公共投资组成。近年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加快,贫富差距更加明显,这可能是由于导致贫困的因素十分复杂,从一方面入手的治贫方式很可能产生返贫现象;还可能由于扶贫项目单一,导致项目边际效用递减最终使得公共投资的减贫成效下降。公共投资作为减贫的重要手段,如何使有限的公共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用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重点。从根本上明确公共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以及资金投入到各个项目对减贫产生的当期及滞后效应是提升扶贫资金中公共投资减贫效用的关键。为此,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公共投资对减贫的作用机理并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各项公共投资通过各中间因素传导至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和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的效应系数。实证结果得出:在公共投资结构中,基础性公共投资对人均纯收入的影响较大,公益性公共投资对贫困人口数的影响较大。从中间传导因素来看,贫困地区人均工资性收入和乡村就业人口是直接和间接影响人均纯收入的主要传导因素;贫困地区人均住房面积和贫困地区人均工资性收入是直接和间接影响贫困人口数的主要传导因素。从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与贫困地区人均纯收入的关系来看,人均纯收入是贫困人口数的直接且主要影响因素,这意味着人均纯收入的上升将会直接的减少贫困人口数,达到减贫的效果。其次,本文将扶贫资金划分为公共投资和公共支出,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扶贫资金中公共投资为影响减贫成效的主要驱动因素。再将公共投资细分为基础性公共投资、经济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并构建VAR模型分析各项公共投资当期与滞后期对减贫产生的效应,实证结果得出:基础性公共投资和公益性公共投资对减贫起到了长期的促进作用,而经济性公共投资对减贫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最后,本文根据以上分析得出相关政策建议:一、优化投资结构,适度将投资金额从经济性向基础性倾斜;二、加大贫困地区教育、医疗设施建设和住房等公益性投入;三、完善扶贫政策,发挥公共投资引导作用;四、加强项目后评估,发挥公共投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