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越南古称“交趾”,历史上曾长期北属于中国。公元968年,丁部领平定“十二使君之乱”,建立“大瞿越”国,越南由此摆脱中国的封建统治,走上独立发展道路。之后,历朝历代中越双方互遣使团,保持着长期而稳定的宗藩关系。1644年清军入关,中国开始进入满清统治时期。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但其华夏中心意识和大一统观念亦是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清朝统治者为了及早树立权威,在与越南建立宗藩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得颇为积极。随着清朝统治逐渐巩固,出于现实考量,越南方面在经历了短暂的联明抗清阶段之后,最终弃明投清,与清朝正式建立宗藩关系。有清一代,在宗藩关系支配之下,越南国王频频遣使中国。这些越南使臣在本国都是精英人物,可谓“皇华重选”。他们大都具有很高的汉学素养,文学练达,能够熟练利用汉文进行创作。在华期间,他们有感于中国的山川风物、人情世故等,按照惯例,一般会将其燕行经历著录成书,这部分书籍就称之为“燕行文献”。《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收录了自1314年至1884年出使元、明、清三朝的五十三位越南使臣的七十九部燕行文献,借“异域之眼”,为我们直观地呈现了那一时期中国的社会实态。本文以《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为中心,对其中诸多燕行文献进行分析、梳理,最终归纳、总结出清代越南使臣在华交游的一些基本概况。如来华越南使臣的身份、肩负出使使命、北使所著燕行文献情况等。在华期间,他们于完成政治使命之余,多方交游,交游群体十分广泛。与中国士人阶层往来酬唱赠答,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文学交流,共同谱写出中越交往的友好篇章。清代与越南同为藩属国的还有朝鲜、琉球两国,三国为“同文之国”,越南使臣来华朝贡之时与朝鲜、琉球使臣亦多有交集,且有诗作传世,共结缟纻之谊。与此同时,越南使臣对其所秉持的中国观也有所表露,从中可以透视出其对满清政权政治拒斥与文化认同的双重矛盾立场。所有这些对于我们理清清代中越关系发展脉络,了解中越双边关系的发展与演变过程都意义重大。另外,对中国与其他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史研究也有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