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体育报道性别意识研究——以《朝日新闻》和《人民日报》的北京奥运报道为例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ming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新闻中的性别失衡现象存在已久,作为体育新闻的一种,奥运会的体育新闻报道有独特之处:赛事集中,各国媒体共同关注和报道;男女参赛运动员人数与参赛项目的比例相对均衡,加之奥运观看热潮裹夹进了许多平时并不关注体育新闻的女性受众,使得媒体在报道时更加注重女性受众的需要。这就使得奥运体育新闻的研究既具有独特性,又具备了代表性。在奥运会这样相对“性别平衡”的情况下,体育新闻报道中是否也存在性别失衡的现象?不同国家(中日)的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中传递出的性别意识是否一致?体育新闻中的性别失衡现象是否是一种跨越国家与文化的“世界现象”?如果有差异,是什么因为造成的?   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以2008年8月8日至25日的《朝日新闻》朝刊“五轮特辑”和同时期的《人民日报》“奥运特刊”为对象,选取其中的体育新闻报道及图片分别进行“量”和“质”上的统计分析,得出了两个结论。其一,在奥运会这样相对“性别平衡”的情况下,与普通体育新闻相比,奥运体育新闻报道在男女选手的报道“量”上达到了基本的平衡;但是从“质”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奥运体育新闻文本中还是透露出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这与普通体育新闻如出一辙。而且这种情况在《朝日新闻》与《人民日报》两份报纸中均有体现,具备普遍性。其二,中日奥运体育新闻中展现了不同的女性形象,传递了有差异的性别意识。与《朝日新闻》中的女性相比,《人民日报》中的女性更加坚强、对事业更有追求,对自我对未来的认识也更加清晰。这主要与中日两国社会文化塑造的不同的“理想女性”形象有关,日本的“贤妻良母”思想,不断复制、强化传统的温柔娴淑的女性形象:而中国“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却一直鼓励女性走出家庭的局限,寻找自身的社会价值。基于以上的比较分析,本论文在结语部分提出了体育新闻中性别失衡问题的对策:1女性自身主体意识的觉醒;2加强立法与媒体监测;3通过媒体从业者自身改善体育新闻报道中的性别失衡现象。
其他文献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日益普及,一种新型的书店形式——网上书店应运而生,其方便快捷的运作方式以及良好的服务对传统的书店零售业造成了巨大冲击。 我国
不断拓展的网络媒体、迅猛发展的互联网已经成为庞大的公共信息集散地、民众参政议政最常用的平台和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也是国家管理者了解社会情绪、获取民众舆论信息
随着媒介技术的革新,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使我们步入了自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创造了人人都有麦克风的平等的舞台,每个人都有发声的权利,能够随时成为中
凤翔县位于陕西关中盆地西北部,境内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大部分地区为渭北黄土台原地带。在我国最早论及地域的典籍《禹贡》一书中,称凤翔为“雍州之城”;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设凤翔府;1945年,凤翔专员公署迁往宝鸡,凤翔保留县治至今。凤翔是陕西关中地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曾是周文化的发祥地,唐宋以来,王维、吴道子、苏轼等人都曾在此留下他们的足迹。当地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为凤翔木版年画的出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