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为载体,比较循经选穴针刺、他经选穴针刺与等待治疗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探讨循经取穴的特异性效应。方法:在全国5个不同省市的大型综合医院招募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中央随机方法将24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循经针刺组、他经针刺组和等待治疗组。在相同基础西药治疗的同时,循经针刺组取双侧内关、通里,他经针刺组取双侧太渊、孔最进行电针治疗;每周治疗3次,隔日1次,每次治疗30分钟,治疗4周,共12次。等待治疗组仅服用基础西药。整个研究持续20周,包括基线期4周(入组前),治疗期4周(入组4周),随访期12周(入组8-16周)。以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时的疼痛程度(VAS)评分和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量表)各维度(躯体活动受限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度、疾病认知度5个维度)的标准分为评价指标,结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等安全性指标进行循经针刺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影响的临床评价。结果:1、基线比较:经过严格筛查最终有280例受试者入组本研究,目前尚有15例处于随访期,中途脱落、剔除等共计20例,最终纳入结局分析的共有245例受试者。其中男性85人,女性160人;循经针刺组79例,他经针刺组84例,等待治疗组82例。三组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基本病情等方面均均衡一致(P>0.05)。2、临床效应比较:三组患者在入组4~16周期间,心绞痛发作次数、VAS评分及SAQ量表不同维度的标准分均较基线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组间、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1)循经针刺与等待治疗比较:循经针刺组在入组4~16周期间,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VAS评分和SAQ量表中心绞痛稳定状态、治疗的整体满意度均明显优于等待治疗组患者(P<0.05);躯体活动受限度的评分在入组8~16周期间明显高于等待治疗组(P<0.05);整个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在对疾病的认知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2)他经针刺与等待治疗比较:他经针刺组在入组4周、8周、16周三个阶段的心绞痛发作次数明显少于等待治疗组(P<0.05),入组12周阶段存在均数差异(他经针刺组<等待治疗组)。SAQ量表中,他经针刺组在入组4-16周期间,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情况和治疗的整体满意度均显著优于等待治疗组(P<0.05)。两组在VAS评分和对疾病的认知方面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异(P>0.05)(3)循经针刺与他经针刺比较:心绞痛发作次数:在入组4-16周期间,循经针刺组患者的发病次数均明显少于他经针刺组(P<0.05)。VAS评分:两组在入组4~8周阶段并无明显差异(P>0.05),至入组12~16周阶段,循经针刺组的VAS评分显著低于他经针刺组(P<0.05)。SAQ量表:入组4-16周期间,循经针刺组在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2个维度上均明显优于他经针刺组(P<0.05)。治疗的整体满意度方面:两组患者在针刺结束时(入组4周)均对治疗较满意,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针刺治疗结束后的随访期内(入组8~16周),循经针刺组患者的疗效满意度明显高于他经针刺组(P<0.05)。两组在躯体活动受限度和对疾病认知度上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3、安全性评价:三组均无心血管事件发生,无不良事件、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在基础药物的治疗上,配合循经选穴针刺或他经选穴针刺治疗均可更好地改善和提高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生存质量。2、从本研究现阶段数据分析来看,循经选穴针刺治疗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和提高优于他经选穴针刺治疗,初步说明经穴效应具有一定的循经特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