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嘉庚建筑设计研究——以厦门大学、集美学村为例

来源 :华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嘉庚建筑,是二十世纪初至六十年代,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投资并亲自主持建设的集美学村与厦门大学的校舍建筑。以其建筑的中西合璧,具有浓郁的闽南地域特点,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嘉庚建筑的建设经历了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时期,在不同时期,嘉庚建筑从设计到建成的方式是有所发展的,相应的所呈现出的嘉庚建筑亦有变化。本文试图通过实地调查、书信文献分析、图像转移与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由设计主体、设计方式、设计图纸入手,分别梳理还原嘉庚建筑在不同时期的设计与建造过程,对设计与施工相互配合进行探讨。然后由建筑实物入手,从群体布局、平面类型、立面特征三方面对不同时期嘉庚建筑设计特点的演变轨迹进行分析与研究,对嘉庚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将其置入近代社会大背景探究嘉庚建筑的发展成因,即陈嘉庚的建筑思想。  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对象与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的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介绍了集美学村和厦门大学不同时期的发展,包括办学情况,校园规划,建筑建设情况。第三部分用两个章节分别从解放前与解放后两个不同时期,对嘉庚建筑的设计方式、设计特点、设计与营建的关系三方面进行研究。第四部分总结性的综述了陈嘉庚的建筑思想、嘉庚建筑的设计特点,并对设计与施工的关系进行探讨。
其他文献
二十一世纪,人们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加的深入。如今“文化遗产”的概念由三部分组成。即“有形文化遗产(又称物质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又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为我们带来新的城市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土地与空间资源紧缺、空间使用不平衡等问题。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对改善现实居住条件的呼声也日益强烈。而盲目地扩大城市规模新建居住区已经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结构造成了诸多的不良影响。因
21世纪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日益明显。就其成因而言,维持城市生产与生活的能源消耗和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由此引发自然温室效应极速
本论文是建立在对中国近代建筑的整体性研究己取得一系列成果之上,对江苏区域内有代表性的近代建筑单体进行更深入考察,以更好地说明江苏近代建筑在历史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形态,并
一般对建筑及组群形态的研究和评价均停留在美学、心理学、传统几何学等领域内,本文提出以分形科学的新视角,并与美学、心理学和传统几何学相结合及比较的方法,对建筑及组群形态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扩招,一部分高校原有的图书馆已不能满足使用需求,很多高校都在扩建或新建图书馆。但是,很多新建的图书馆项目都失去了其应有的自身特色,变成了
本文对社区规划模式进行了研究。文章采取描述型和指导型向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社区规划实例进行论证,其中包括我国的居住小区和国内外的新城市主义社区。从城市形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增长阶段,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空间规模不断扩大,加之交通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小汽车普及,使得城市交通的指向性、相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广大乡村的发展方向何在?如何正确理解当前国家所倡导的城乡统筹发展政策?又如何在规划领域中真正落实城乡统筹的发展政策? 本论文针对以上问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