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红点唇瓢虫生物学特性及其捕食功能的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fron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瓢虫科(Coccinellidae)盔唇瓢虫属(Chilocorus),在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等地;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朝鲜、意大利等国。本研究主要对红点唇瓢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捕食功能进行系统观察,摸清并掌握其在福建地区发生情况,以及其对松林害虫松突圆蚧的捕食能力,并对其林间应用作了初步探讨,为推广应用红点唇瓢虫生物防治松突圆蚧提供了科学依据。1红点唇瓢虫的生物学特性红点唇瓢虫是我国广泛分布的一种天敌瓢虫,能够捕食农、林、果树、花卉上5科38种蚧壳虫,是一种优秀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福建松林中,红点唇瓢虫是松突圆蚧的主要天敌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控制能力较强,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2005—2006年在福建省平潭、福清等地的试验观察,红点唇瓢虫在福建省福州地区1a发生4代,以成虫在树皮裂缝、石缝和枯枝落叶等处越冬。越冬时间大约在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之间,翌年3月初气温回暖,越冬代成虫开始出蛰,并频繁交尾。越冬瓢虫的保存率较高,达86.75%,室内饲养的越冬成瓢大约能存活86.5d,自然状态下7月仍可看到越冬瓢虫活动。瓢虫完成一代的时间受温度影响较大,温度高则发育较快,完成一代需要较短的时间;温度低则发育慢,完成一代需要较长时间,每年3月下旬第1代幼虫开始出现,经过从卵到幼虫、蛹的蜕变,最后羽化成虫,整个发育过程历时大约57d;第2代和第3代(6月—8月)由于气温较高,发育较快,平均发育历期仅需32d和31d:第4代瓢虫卵出现在9月上中旬,最迟12月上旬羽化成虫,12月下旬左右进入越冬。各代成虫寿命差异较大,以越冬代成虫寿命最长,平均217.9d;2代成虫寿命较短,平均109.2d,产生变化的原因可能与气候有关。羽化后的成虫经一段时间的发育性成熟后开始频繁交尾并产卵。成虫一生可多次重复交尾,交尾时间长短不一。交尾后的成虫经一段时间后开始产卵,在整个产卵期中会出现长短不同的产卵间期。第1代瓢虫出现时间刚好与松突圆蚧大发生时间相吻合,瓢虫有足够多的食物来源,产卵量最大,平均152.7粒。红点唇瓢虫成虫耐饥力较强,其耐饥能力随着羽化后的发育时间增长而变大。自然条件下的红点唇瓢虫具有假死性,活动、产卵场所隐蔽等特性,有利于其在林间建立稳定的种群,维持自身种群的延续。2红点唇瓢虫捕食功能的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Holling-Ⅱ型圆盘方程对红点唇瓢虫捕食功能进行拟合,拟合效果较好。室温下,红点唇瓢虫的捕食能力随着自身龄期增大而增大,其食量随着猎物的增加呈负指数增大,并逐渐趋近于一个最大值。其中,成虫和四龄幼虫对松突圆蚧捕食量最大,其圆盘方程为:Nt=0.9847N/(1+0.0173N)和Nt=0.9732N/(1+.0.0201N)。各龄期瓢虫日极限为:一龄幼虫21.73头/日,二龄幼虫23.55头/日,三龄幼虫33.10头/日,四龄幼虫48.47头/日,成虫日极限捕食量最大,达56.69头/日。红点唇瓢虫的捕食能力不仅受到猎物密度、自身龄期的影响,温度和自身密度的变化也会影响其捕食能力。一定条件下,温度升高,瓢虫和猎物活动力增强,瓢虫对猎物的瞬时攻击率a’增大,处置时间Th减小,表现出较强的捕食能力。试验结果发现,室内饲养的红点唇瓢虫在29℃对松突圆蚧的捕食能力最强。外部环境相同的情况下,红点唇瓢虫自身密度越大,个体间的干扰越强,表现出对松突圆蚧的捕食作用减小。室温下红点唇瓢虫成虫捕食作用率方程为:E=0.5434QP-1.3840,r2=0.9951。另外,叶鞘的存在也会影响红点唇瓢虫的捕食功能。试验发现红点唇瓢虫对叶鞘内和叶鞘外的松突圆蚧均有捕食作用,对叶鞘外的松突圆蚧的捕食率较高,达到77.2%;对叶鞘内为害的松突圆蚧,红点唇瓢虫能够撕开叶鞘,捕食里面的蚧虫。3红点唇瓢虫林间应用研究初探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有较强的捕食能力,防治效果明显。在套笼条件下释放红点唇瓢虫,30d后防治效果达到74.67%,平均虫口密度由套笼前的11.43头/针束下降到2.87头/针束;其中,瓢虫对在暴露在叶鞘外为害的松突圆蚧的防治效果更明显,释放30d后部分松针叶鞘外已没有松突圆蚧为害。自然条件下释放红点唇瓢虫成虫防治松突圆蚧,半年后,该试验林松突圆蚧的平均虫口密度由防治前的6.0625头/针束下降到1.8575头/针束,平均有虫针率也由55.5%下降到29.5%,防治效果好。相比之下的对照组,由于没有了红点唇瓢虫对松突圆蚧的捕食,平均虫口数量剧增,松树受害加剧。
其他文献
为了探索继代次数对草地早熟禾愈伤组织内源激素水平和DNA变异的影响以及愈伤组织分化能力与内源激素水平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草地早熟禾品种‘纳苏’为材料,取地下根茎上的
本论文对昆明地区的春色叶木本植物进行了研究。在讨论春色叶木本植物的概念和制定入选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昆明地区春色叶木本植物的资源种类
本论文根据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与评价的相关技术理论,以火炬松种质资源为对象,建立了火炬松(Pinus taeda L.)种质资源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以通过常规表型观测为主,辅之以现代遗传分
本文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林业局金沙林场114株兴安落叶松人工林(Larix gmelinii Rupr.)为研究对象,基于树冠因子调查及干形数据调查基础上,运用森林经理学、数理统计学及数学
辣木(Moringa oleifera Lam),又称鼓槌树(Drumstick tree),原产于印度及非洲,为辣木科(Moringaceae)辣木属(Moringa Adams)多年生速生乔木。辣木经济价值高,是一种多功能的经济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