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自从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用于儿童手术麻醉期间脑电监测以来,七氟烷麻醉期间经常观察到癫痫样放电。根据Vakkuri等人的描述,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放电有以下几种类型:δ波复合棘波(delta with spikes,DSP),节律性的多棘波(rhythmic polyspikes,PSR),周期性癫痫放电(periodic epileptiform discharges,PED),脑电抑制复合棘波(suppression with spikes,SSP)。研究显示,这种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与大脑功能性疾病及苏醒期谵妄有关,麻醉诱导期间出现的癫痫样放电表明这些儿童的脑功能可能受损,可导致认知或行为异常。然而,这些癫痫样放电的潜在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目前仍不清楚。部分研究表明,七氟烷诱发脑电图癫痫发作时,往往伴随血清皮质酮/皮质醇水平的升高,而这种药物引起的脑电图癫痫发作可被皮质类固醇受体拮抗剂抑制,这表明皮质醇参与调节脑电图癫痫发作;而依托咪酯的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作用可促进血清皮质醇浓度的降低,此种作用是否可通过降低皮质醇而降低七氟烷引起的癫痫样放电尚不清楚;另一方面,一些研究显示,依托咪酯可增加癫痫患者发作间期癫痫活动(包括棘波和高频振荡)的频率,这提示依托咪酯也有可能增加七氟烷诱导期小儿癫痫样放电的发生,进而对其认知产生影响;以上两种相反的推论提示依托咪酯可能影响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脑电波的发生。因此,本研究拟用meta分析的方法探讨七氟烷诱导期小儿癫痫样放电的总体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依托咪酯是否会影响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脑电波的发生,进而对儿童苏醒期谵妄的发生产生影响。研究方法和结果1.七氟烷诱导期小儿癫痫样放电的发生:单组率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entral)、CNKI、万方数据库,无语种和发表时间限制。收集七氟烷对小儿癫痫样脑电图的影响的研究。评价指标包括:主要结局指标为七氟烷麻醉期间脑电图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癫痫样放电各个类型的发生率及影响脑电图癫痫样放电发生的因素。由2名研究者独立地筛选研究并提取数据,采用R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9篇文献,共包含374例患者。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放电的总体发生率为39.36%;其中,DSP发生率为32.00%,PSR发生率为16.21%,PED发生率为10.00%,SSP发生率为4.59%。与浓度递增法、较短给药时间及不加入氧化亚氮相比,使用潮气量诱导法进行诱导、高浓度给药时间较长及加入氧化亚氮时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更高(50.03%VS 1.60%,54.97%VS 20.28%,69.16%VS 40.67%)。2.依托咪酯对七氟烷诱导期小儿癫痫样放电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2-12岁的择期手术小儿患者48例,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E组(依托咪酯组)、C组(对照组)。所有患者入室前均给予咪达唑仑0.05mg/kg,接脑电监测,并在患者入室前用8%七氟烷预充呼吸回路,氧流量6L/min;患者入室后连接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脑电监测,脑电图基线平稳后3分钟,开始麻醉诱导。依托咪酯组患儿先给予依托咪酯0.1mg/kg,然后用8%七氟烷面罩诱导3分钟;对照组患儿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然后以8%七氟烷面罩诱导3分钟。诱导结束后给予顺式阿曲库铵0.1mg/kg,瑞芬太尼1μg/kg,肌松满意后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脑电波的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结果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高浓度(8%)七氟烷麻醉诱导前给予单次小剂量(0.1mg/kg)的依托咪酯后,依托咪酯组患儿在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放电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87.5%VS 62.5%;P<0.05);其中,依托咪酯组δ波复合棘波(DSP)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3%VS 54.1%;P<0.05);而两组脑电抑制复合棘波(SSP)、有节律的多棘波(PSR)、周期性的癫痫性放电(PED)三种放电模式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我们还发现,依托咪酯组患儿苏醒期谵妄发生率及PAED评分较对照组有所增加(37.5%VS 25.0%;8.07±3.08 VS 7.35±3.29),但该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七氟烷诱导期小儿癫痫样脑电波总体发生率为39.36%,不同诱导方式、高浓度给药时间的长短及加入氧化亚氮可能对癫痫样放电的发生产生影响。吸入诱导前使用小剂量依托咪酯可增加七氟烷诱导期间癫痫样脑电波的发生,这将为研究七氟烷引起癫痫样脑电波的机制提供一种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