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空白期内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术后三个月的复发率的影响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549881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旨在评估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消融术后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是否可以降低术后三个月的复发率,为临床治疗房颤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8年8月在福建省立医院首次行经导管房颤冷冻消融术并到达手术终点的阵发性房颤患者420例。根据术后3个月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的不同,将入选患者分成β受体阻滞剂组(n=169)、胺碘酮组(n=116)、普罗帕酮组(n=48)和空白组(n=87)。术后对所有患者随访三个月,收集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和随访情况,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特征,并对比四组患者术后三个月的房颤复发率。结果420例行房颤导管冷冻消融术的阵发房颤患者中,男性比例为65.2%,共计274例,女性比例为34.8%,共计146例,年龄为61.29±10.36岁。420例中β受体阻滞剂组169例(40.20%),胺碘酮组116例(27.60%)、普罗帕酮组48例(11.40%)、空白组87例(20.70%)。β受体阻滞剂组术后三个月的复发率为8.90%(15/169),胺碘酮组复发率3.40%(4/116),普罗帕酮组复发率12.50%(6/48),空白组复发率4.60%(4/87),四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101)。消融术后三个月未复发391例,房颤病程为38.21±52.45月,复发29例,房颤病程为66.54±65.15月,复发患者房颤病程长于未复发者,两者房颤病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病患来说,在空白期内是否应用胺碘酮、普罗帕酮或β受体阻滞剂对术后三个月时复发率无影响。考虑到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严重副作用,不建议阵发性心房颤动冷冻消融术后空白期内常规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其他文献
目的:验证自主研发的新型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在比格犬单纯肠管枪弹伤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5只雌性比格犬禁食12h后麻醉,取腹部正中10cm切口,置入切口保护器,将小肠自然下垂暴露体外,在25m外持自动步枪实弹射击肠管制造单纯小肠枪弹伤模型。采用自主研发的新型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对破裂的肠管进行重建,对可疑坏死肠管进行寄存,随后暂时性关闭腹腔,4h后开腹探查。观察火线阶段简单处理时间、转运时间、紧急
目的:分别矫治上颌尖牙、上颌切牙及上颌第一磨牙等不同牙位的埋伏阻生牙病例,分析其可能病因、术前辅助诊断、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及矫治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个人研究生学习期间治疗的三例不同牙位的埋伏阻生牙患者。病例一:LJ,女,26岁,主诉“右上前牙未萌出”求治。骨型I类低角,右侧磨牙II类关系,前牙III度深覆牙合,右上尖牙埋伏阻生,右下第一双尖牙舌侧异位萌出,对应乳尖牙及第一乳磨牙滞留,后牙区上下颌
目的:评估术前全身性炎症指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R)、血小板/淋巴细胞(PLR)、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NI)]和肝脏炎症指标[甲胎蛋白(AFP)、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APRI)、γ-谷氨酰转肽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γ-GT/ALT)]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细胞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MVI)之间的相关性。并基于此建立HBV相关HCC患者MVI的早
目的研究戊四氮(pentylenetetrazole,PTZ)诱导的慢性癫痫幼鼠血清和海马组织中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L1(ubiquitin carboxy-terminal hydrolase L1,UCHL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1 protein,HMGB1)的表达情况,及使用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GA)、鼠神经生长因子(
目的:观察血压晨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l-media thickness)的影响,为临床控制血压晨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选取2018年3月-2020年2月我院就诊人群中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入选者既往均未服用降压药物,且非同日三次SBP≥140mm Hg和(或)DBP≥90mm Hg)的159例人群作为研究对象,另设血压正常的健康体检患者30例为对照组。比
目的研究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联合可溶性致癌抑制因子-2(soluble suppression of tumorigenicity-2,sST2)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心血管死亡的相关性。方法该研究连续纳入了我院2017年9月到2019年4月急性STEMI患者,共29
目的原发乳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Breast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B-DLBCL)为罕见疾病,虽然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但受限于病例数,针对该病的研究结果较少,对于放射治疗的作用及地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影响PB-DLBCL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因素、辅助放射治疗的选择及地位,为PB-DLBCL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材料
研究目的:食管鳞癌患者的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对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故术前评估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是相当有必要的。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luoro-2-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 PET/CT)对食管癌术前评估有重要价值,但在既往文献报道
目的:探讨APOBEC3B(Apolipoprotein B m RNA-editing enzyme catalytic polypeptide-like 3B)和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 1 ligand 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7年6月-2019年1月行鼻咽部活检的病例,选择病理诊断为非角化性癌且有完
背景:捕猎是动物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留的一种行为,对于动物的生存和生长至关重要。早期研究表明,电刺激猫的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可引发捕猎样攻击,但是其中具体的神经环路仍有待研究。神经解剖学证据表明,VTA内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支配多个捕猎和摄食相关的核团;课题组前期研究表明,VTAGABA可引起小鼠对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