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团簇电偶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qiu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纳米材料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纳米团簇是低维纳米材料的基本组装单元,它们对开展大尺寸纳米颗粒的研究具有前瞻性的指导价值。而密度泛函理论与数值方法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定量描述它们的物理性质,并预言了一些未发现的新奇特征。已有的研究表明,纳米团簇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而电偶极矩和极化率则能间接地反映团簇的结构。本文对Bi和PbSn团簇的电偶极性作了较细致的研究,希望在解释近期实验结果的同时,通过对比实验和理论值来认识这些团簇的基态结构。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Bin(n=2~24,40,80)团簇电偶极性的研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和有限电场方法,系统地研究了Bin(n=2~24,40,80)团簇的电偶极矩和极化率。更多地关注了团簇结构对电偶极矩和极化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称性有密切关系的电偶极矩存在于大多数的Bi团簇中,并且表现出较强的奇偶振荡行为。高对称性的团簇构型通常会导致电偶极矩的“淬灭”。Bi团簇的链状结构演化方式使其极化率持续增强,而团簇的电子壳层结构特征导致奇偶振荡行为的产生。这与已有的金属和半导体团簇的极化率演化特征明显不同。在此基础上,我们给出了一个简单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极化率和极化率各向异性的连续增加。这些理论结果有助于深入认识Bin(n=2~24,40,80)团簇的基态结构。   2.PbnSn(n=1~19)合金团簇的结构稳定性和电偶极性的研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对PbnSn(n=1~19)团簇的稳定性与电偶极性进行研究。研究发现:Sn原子的掺杂增强了Pbn团簇的稳定性,模拟得到的碎裂行为很好地解释了实验结果。PbnSn团簇在总原子数为14处,团簇的几何结构由密堆积构型向松散层状构型转变。PbnSn团簇的高对称性抑制其电偶极矩的产生,HOMO-LUMO能隙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6原子时达到1.6eV,表现出显著的半导体性质,这说明PbnSn团簇的金属性或半导体性是尺寸依赖的。在团簇原子数小于14时,团簇的电偶极矩与能隙表现出相反的变化趋势(高能隙对应低电偶极矩),然而在14≤N≤19范围内,由于构型生长方式的转变,能隙与电偶极矩展现出相同的增长趋势。我们得到的极化率与实验值在部分尺寸相符合较好,但总体上与实验值还有一定的差别,这可能是实验中包含混合态或激发态的缘故。  
其他文献
随着社会进步和微波能利用技术的发展,微波炉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因微波具有良好的穿透性,能直接将微波能量送入被加热物体内部,实现了对物品内部和外部同时加热,因而极大地缩短了
随着电子器件小型化的发展,分子器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发展了各种各样的实验技术来制备分子器件并测量其电输运性质。然而,对于同样的分子器件,利用不同实验方法
本文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纳米材料(有序纳米微结构和金属纳米粒子)对有机染料荧光特性的调制作用。文中分别就有序纳米微结构多孔氧化铝对有机染料罗丹明6G的荧光调制作用进行
本文主要介绍了实验室条件下小型电解槽的设计与制作,使用电解槽测试并电解出纯铝、铝钛合金和铝钪合金,分析探讨了铝钪合金的细化效果和细化机制。电解体系采用冰晶石-氧化
本文尝试通过机械合金化(MA)这一工艺分别制备较纯净纳米级TiB2、TiAl和TiC粉末。对机械合金化过程中球磨参数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并讨论了机械合金化的反应机理。以TiO2-H3B
进入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技术已经满足不了高校英语教学中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达的东西越来越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落后.随着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深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的发展应是一个经验建构的过程,这些经验建构往往是
自旋霍尔效应是指纵向电流诱导产生横向自旋输运的一种现象。作为自旋电子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和方法,自旋霍尔效应提供了利用纯电学手段来操控自旋自由度的可能。根据自旋轨道